“駱愛卿老成之言,那就再等等,也讓王衝的那些即將轉業的將官們多真被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點道理崇禎還是有的。
像南京的那些人,狗急了跳牆似得,一天徵兵,一天訓練,第三天就拉到戰場上的扯淡做法,居然也能夠取得勝利。
崇禎不用仔細的去想,當時的戰鬥,到底會死多少人。
與其說是一場戰鬥,還不如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勝利。
崇禎把目光又放在了背後的地圖上。
"道院來訊息說,火箭已經制作成功了,按要求,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在火炮之上,成本也下降了不少,就是隻能消耗一次,你對這事怎麼看?"
這個問題,他已經單獨的問過許多人了。
李長庚認為,這種一次性消耗的火器,根本就沒有必要裝備在每一個隊伍當中,使用起來麻煩不說,運輸也很費勁。
更不要說保養和維護了。
和現存的火炮相比,只有在製造時的費用,算是唯一的有點便宜。
如今的大明,識字的人很多,懂數算,還能夠熟練運用的人就很少了。
要是再成立一個火箭營。
怕是又要消耗為數不多的人才。
而晁剛的想法就很簡單了,只要是威力巨大的火器,就必須裝備在軍隊中,就算是不用,拉出去嚇唬人,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沒有是一回事。
便宜不便宜又是一回事。
而晁剛的說法,也很符合如今大明軍隊中的主流想法。
在超遠距離打擊敵人,然後火炮接著,最後就是火槍,能夠多少敵人近身?
除非敵人也有和大明差不多的火器。
至於王衝的說法,就是暫時大明不需要火箭,等到需要的時候,在建設這個軍營不遲,而且還可以把多餘出來的人才,用在最合適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而且都站得住腳,總的來說,暫時不建立這樣的火箭營,是佔據了大多數。
這就讓崇禎很糾結了,他心中也知道大明如今的現狀。
人才缺少,火箭的技術還不成熟,成本下不來,保質期還很短,這些都是問題,可要是在他的手裡不建設的話,他怕以後想要建設時。
阻力會更大。
在以前的朝堂之中,也不是沒有有遠見的人,可面對火槍,面對工匠,還不是一樣的無視了這些人和物的巨大作用?
位子和腦子,從來都是不匹配的。
重要的是,到了現在,還會有人來拿祖宗法度說事。
他要是不同意,自己現在打下的基礎,也有很大的機率會人亡政息,可要是同意了的話,有該如何去改變整個大明的現狀?
崇禎你可以不在乎自己身上的罵名。
民間的各種話本,什麼劇情都有。
可他不能不在乎,自己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臺子,會被一陣風颳走。
或許是他想的有點多,可不得不防是他唯一能做,也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皇上可以不設立一個專門的火箭營,不過可以在皇家學院開設這樣的一個課程,相信時間久了總會有人喜歡火箭這一個新的火器的。”
駱養性在之前也有過這樣的耳聞。
就連守衛京師的衛武軍,現在都快要成為一個空架子了,哪還有餘力去幹別的事?
可要是全面的否定皇上的想法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