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門別類。
在史可法的手中,這一門手藝算是發揚光大了。
而條理分明,能夠讓人一目瞭然的看懂帳幕上面貨幣的走向,從而更加請起的瞭解到,大明的經濟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
“今年的農業稅收,並不是很高,皇上本就定的稅率很低,所以收上來的錢,還不夠給一些官吏們發俸祿的,隨著不斷的天災來臨,這樣的情況就更加的嚴重。”
史可法一邊說著農業稅,一邊解釋著其中的原因。
現在的苛捐雜稅,全部都沒有了。
農稅這一方面,只是按照田畝的大小來收稅,朝廷不管地裡種的是哪一種糧食,一律都按照二十稅一的標準收稅。
本就不多。
收起來還很麻煩。
“也就是說,現在可以取消這一方面的稅收?”
崇禎眉頭一挑,取消農稅私塾是一個大趨勢,而且是在工商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候,必然要去做的。
老百姓本就窮。
那點莊稼地,又能交多少稅收?
還不如一起巨大的商業交易,手上的稅多。
“也不需要全部取消,可以規定多少田畝之下,不需要納稅。”
史可法給農稅畫出了一條線。
田畝多的,可以多交,少的那就不用交,一次來平衡其中的差距。
也可以拉近貧富之間的距離。
“那要是有人在其中動手腳,讓田畝多的人,不交稅,又該怎麼辦?大明不可能微課這個,在設定一個檢舉部門來監督這件事的運作。”
史可法的建議,崇禎覺得很不錯,可對於官僚這一方面,崇禎不是很自信。
他活著的時候,或許沒有人在上面下手,可要是他去了呢?
後面的人,可以以此形成一個另類的“商業”。
許多的權利,在長時間的運轉之後,都會出現這樣的毛病。
根治是不可能的,只能夠讓種事情,出現的很少,並且能夠被及時的發現,做出及時的糾正。
史可法考慮了良久崇禎的說法。
再設定一個部門,那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就會更多,簡直是划不來。
可要是不這麼做的話,根據他的推算,皇上說的那些事情,絕對會出現。
到了那時,又是一場欺上瞞下的官吏和官吏之間的潛規則。
要是打破了還好。
可要是打不破的和,那就是毒瘤。
貽害萬年啊。
“農稅摘哦這個趨勢,是要免除的,這件事內閣牽頭,讓農部的人,配合來處理,總會不要給種地的人加重負擔就成。”
崇禎沒有一口免除這些稅收,只是說著商討,就是怕他這一頭給免了農稅,就會有人立刻用另外的辦法給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