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院的檢視,讓崇禎的心裡很滿意。
目前來說,唯一一個能夠產生利潤,還能夠保證大明各個方面穩步增長的地方,也就只有道院了。
雖然這裡的消耗也是不少。
可對國家的整體利益來說,真的可以說是龍興之地了。
徐光啟弄出來的動力機械,也依舊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叫做:光啟發動機。
當然。
只要是其中出了力,在這種光啟發動機的後面,也會綴上他們的名字。
一場短暫的宴席。
一次豐厚的獎勵,讓道院的人,再次明確了一件事,那就是出成就的科技,或許一個人研究出不出來,也可以多人合夥研究。
前提,是有一個好的專案。
而且是那種經過了各種角度的演算,是能夠做的出來的。
騙經費可不行,對這些人來說,可不是為了錢。
崇禎沒有多插手道院的工作,以他那種半桶水的水平,對如今的道院,可沒有多少指點的能力。
轉悠了一圈。
給了一點鼓勵,然後又畫了一個可以拿得到的大餅。
然後就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走在了大街上。
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袁可立的府上。
崇禎不知道的就是,在今年的一年,可不是一個好年景,若是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的來運轉的話。
這一年可是會死去兩位了不得的人才的。
一個是徐光啟,一個是袁可立。
一個在科學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成就,另一個則是對大明的江山的穩固,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同的方向,對大明的影響都很大。
比較神奇的就是。
兩人也都是同一年出生,也是同一年去世。
而他們兩人的去世,也意味著,整個大明,幾乎就再也沒有人才湧現了。
當然。
那都是原本的歷史軌跡,現在卻是有了變化,一種潤物無聲的變化。
“老爺,皇上來了。”
黃龍一瘸一拐的來到了袁可立的書房說道。
自從上一次,袁可立被自己的兒子氣到之後,他就很少離開過袁府。
袁可立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也沒有幾年好活了,他能夠陪著沒一點的時間,都是寶貴的。
在登萊,是袁可立護著他。
在京師,就是他在照顧著袁可立,袁可立的兒子,扔下家中的一攤子事,跑去遼東當兵呢。
就是被發現了行跡,袁樞偶爾送回來一兩封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