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寫過奏章的那些人,若是知道李定國會出這樣的一個建議的話。
絕對會在寫奏章的時候,好好的思量一下。
十年時間,聽起來很長了。
然而一個人想要在一個地方做出點成績出來,這點時間,根本就是不是很夠用。
“那就這麼辦,等到回道了京師,咱們上朝堂商量。”
崇禎其實是不想啟動這樣的一種官員互換的官場規矩的。
他不知不知道這樣的辦法,可惡果也很明顯,就是某些官員會為了政績,而急功近利。
可在面對,能後看得到的好處時。
崇禎也是左右為難。
一件足以改變現如今官場的計劃,就這麼簡單的落下口頭協議。
王沖和高傑無所謂。
他們是武將,這些都是文官的事情,和他們扯不上關係。
李定國和高弘圖他們心中就有些異樣了。
辦法是個好辦法。
可按照他們對官場的經驗來看,任何的好辦法,時間長了,總會變成惡政。
規矩沒有變。
奈何人心變了。
“民心思定,現在淮安,蘇州,杭州等地的百姓們,都拖家帶口的前來南京討生活,清理這幾個地方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崇禎瞧著面前總結出來的各處百姓們的流動情況。
心中已經清楚,南京城的各項好的制度和辦法,已經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出去了。
沒有了大河的隔離。
訊息的傳播速度,就會很快,沒有了原來南京城中的官吏們,配合著掩蓋大明的好的政令。
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敢輕易的否定如今威勢正盛的朝廷。
地方上的官吏們,也是很會看風向的。
相比起來,一輩子住在工程隊,還是老實一些,躺平最容易。
只要自己藏起來的金銀,不會被人發現,總會有一天自己的子孫會翻身起來的。
這是唐世濟做出來的好榜樣。
不過他們不清楚的就是,王小二已經躲在南京城的斷獄衙門之中,開始完善關於這方面的大明律了。
相信在以後,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輕易的再次發生。
二月中旬。
在一個漫天細雨的天氣當中,在高傑的火槍兵威懾下,清理了淮安府。
休整了半個月,在三月中旬的時候,兵分三路,清理了蘇州府,杭州府,松江府。
還在松江府建立了是一所大明最先進的造船廠。
隨著清理的地方增多。
官吏情況立刻就緊張了起來。
四月無事。
湖廣的百姓們在經過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終於從災情中走了出來。
新建的房舍,寬闊的官道。
還有林立的各種工廠,田地當中的莊家,也都快要到了收割的時候。
今年的小麥很是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