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的修建,如今是大明的一個難題。
到是不是建橋的工匠沒有,而是那些橋在崇禎看來都是小橋,他需要的是橫跨大江兩岸的大橋。
那種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大橋。
道院已經著手設計了,圖紙一大堆,也不過勉強能夠建設幾丈距離橋樑,而且代價頗大。
長此以往,若是不能夠降低成本,肯定是不行的。
大明四處都是河道,高山和峽谷。
要麼打隧道,要麼架橋樑,很顯然在這個時代,架設橋樑才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辦到的。
“現在道院對於架設橋樑,出現的技術難點,是那一塊?”
崇禎沒有辦法去解決,可他也是見識過架橋的人,或許自己的某些見識,還是能夠觸類旁通的。
崇禎忽然心中有了一點後悔。
他出京城的速度太快了,若是早一點想到這方面,肯定是要去道院好好的看上一遍。
以此來了解,道院的科技水平,到底達到了那種地步。
他是很重視大明的科技的。
可也只是不想讓自己的想法,成為別人的枷鎖,然而想法是美好的,奈何到現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技術,是道院裡面的人,自發的研究出來的。
“說是在水中打樁打的太淺,根本承重不起橋樑本身的重量,更不要說在上面通行了。”
在水中打樁,淺水處很容易,可要是深水處,就很難了。
人站不穩腳跟,就是在上游用大船攔住河水,也不是長久之計。
“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水泥很好用的,不應該做不到啊。”
大明生產出來的水泥,崇禎是親自看過的,質量上和他記憶中的水泥沒什麼區別。
差距只在鋼材上面。
還有就是某些技術性的東西,需要整合起來。
“還能怎麼做?挖坑,然後往裡面填水泥,只要等到凝固了,一個樁就成了。”
具體的做法,王衝也是不太清楚,只能雙手比劃著。
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算了,等到下了一次回到京師,在好好的和他們討論討論。”
崇禎一陣心累,他就是在聰明,也沒有辦法理解的了,王衝的手勢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隨著崇禎話音落下,李長庚和高弘圖他們坐在馬車中的大臣們,才暗中鬆了一口氣。
討論的東西實在太過“高階”。
弄得他們彷彿一群無知的蠢蛋一樣,坐著都不安穩。
行車的速度並不是很快,後面跟著的兩百名護衛步行,還真就快不起來。
本來是有大型的客運車輛的,不知為何沒有調動。
崇禎也沒有就此事提起。
不外乎就是壓低他的行程,好讓某些速度快的,提前做好準備。
他倒要看看,沿途的治政情況,是不是和奏章上說的相符。
於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沿途的各個縣城和小鎮,都知道了皇上出行的路線,所有接到訊息的官吏,都在用他們最好的一面,來迎接這一次的“盛況”。
沒錯,就是盛況。
皇帝親自下來視察工作,還不是隨便的派出一位巡撫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