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現在就像是曾經跪在地上,求放過一命的大明子民一樣。
當年他們不接受求饒,如今的大明也不接受他們的求和,前有因,後有果啊。
“大明不是一直在講仁義道德的嗎?怎麼這一次,咱們的求和書信已經遞過去了好幾封,都沒有一點訊息?”
伊勒慎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因。
他是知道大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想法的,只要給足了面子,天大的麻煩,都不在是麻煩。
阿敏收回了觀察大明軍陣的視線。
回頭目不轉睛的看著伊勒慎,直看得伊勒慎心底發毛,才開口說道:“大明現在不講究這個了,畢竟打劫是要比仁義道德來的實惠。”
入關之後的一戰,讓他們損失了不少的戰馬。
可也正是那一次,讓大明有了更多的騎兵。
曾經用銀子,用糧食,都換不來的戰馬,就因為打了一仗,全都有了。
還有什麼比打仗更能讓自己富足的?
阿敏以他們滿人的想法,來思考大明的問題,不能說錯,但也不能說對。
至於說,為何大明不講究仁義道德了。
阿敏沒有說出原因。
不過伊勒慎猜得出來,被人蹬鼻子上臉的打到了京師腳下,誰會忍得住?
轉念一想,似乎大明就在第二年的年底,就還了回來。
當時可沒有誰想得到,一直處在防守姿態的大明軍隊,會忽然趁著天寒地凍的越過遼河,跑到盛京外面的火藥廠,放了一把火?
而也正是那一把火,燒掉了大清最後一點可以打造火器的底子。
也是從那時開始,面對大明的火器,就再也沒有了任何優勢可言。
原本還是有火炮的。
然而上一次在攻打馬蘭峪的時候,就丟掉了。
若不然,現在防守盛京,還真的可以給大明來幾下狠得,雖然最終的效果不是很大。
卻也能讓大明忌憚大清。
逼急了,大清也是可以還手的,雖然傷亡或許會很大。
(本章未完,請翻頁)
聽到‘實惠’二字,伊勒慎心中就明白,是他們教會了大明不在講規矩的。
實際上在第一次偷襲撫順關的時候。
他們滿人已經撕扯下了最後的虛偽。
大明堅持了幾十年的規矩,卻是不斷的在規矩之下失去地利優勢。
石屋內的氣氛,因為兩人的沉默,壓抑了許多。
現在大明也不講規矩了,學著他們收集奴才,不會知道自己會不會死,要是不死的話,自己是不是也能夠混一個奴才的身份?
伊勒慎心中這麼想著。
隨即又想到了那些被帶出關內的大明叛臣們,都是一些無用的人,為何不放在盛京和大明的軍隊拼消耗。
反而是被帶到了後方,安全的地點。
而他們這些出身不俗的滿人,反而是走到了最前邊頂著。
心中一股鬱氣,讓伊勒慎的心情不是很暢快。
“大明的軍隊要進攻了。”
阿敏語氣沉重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