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楓在林伍長的帶領下,也見到了處理遼東政務的李邦華。
一個文臣。
一個武將。
兩人之間沒有多少好說的。
只是就後勤這一塊,進行了核算,以此來保證韓楓所率領的隊伍,不會因為缺少各種補給,而戰鬥力不足。
“沒想到蓋州和復州周圍的各種工廠已經就緒了,要是再經營幾年的話,絕對會讓此處的經濟得到好轉。”
韓楓已經決定在復州城,修整一天時間。
他計程車兵們,現在可都是軟腳蝦,就算是拉到了戰場上,都無法投入戰鬥。
“還差得遠呢,現在也只有生產魚乾的工廠建了兩個,造船產一個,水泥廠兩個,其他的所有物資,可都要朝廷負責的。”
林伍長搖了搖頭。
雖然是這麼說,可語氣當中的歡喜怎麼都隱藏不住。
一手建設起來的地方,總是會有種莫名的感情傾注在裡面,只要每一天就能看到周圍巨大的變化。
那種成就感,可要比在安逸的地方,待一輩子都沒法體會的。
“剛開始都這樣,你也知道,寧錦和大淩河堡的在袁崇煥他們離開之後,也是好長時間,多有的物資都由朝廷付出的,可現在呢?人家已經開始能夠自給自足了。”
馬懋才現在在寧錦一帶,算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
當年大明在那個地方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不但沒有防備住建奴的入關,還讓大明越打越窮。
如今則不同了。
不但已經可以收支平衡,還可以有限的支援李過和劉體仁他們進行一場短暫的戰爭。
要是能夠拖過明年,據說就會出欄許多的戰馬和耕牛。
而到了那個時候,才會真正的站穩腳跟。
“人家那地方地理位置特殊,能夠大範圍的高養殖產業,遼東鎮可不同,除了種點莊稼,哪還有額外的產出。”
如今的大明,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有了一個共識。
那就是土裡刨食的,永遠也比不上開工廠的。
而這種認知,就是顛覆性的認知,從來都是在土地上做文章,突然發現原來是自己路子走錯了。
經商,開辦工廠才是最賺錢的。
於是就有了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就是對莊稼人也來越寬容。
畢竟只有這些人,出著最大的勞力,卻只有很少的一點可憐的收穫窮啊。
自然也就沒有人惦記老百姓的那幾個銅板了。
若不是年景不好,糧食不夠用,大明都有人給崇禎上書,說是要免了農稅算了,反正現在也手不高几個錢。
還要花費太多的心思,佔據太多的收稅人員。
而帶兵打仗的將軍們,現在也是指望著戰爭發財了,貪墨軍餉是能夠拿的更多,可後患無窮啊,一旦被發現,那就是一無所有。
可只要打了勝仗,似乎得到的也不少。
不但有著好名聲,還有著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