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沒有新鮮事。
在鄂爾渾河,被崇禎皇帝惦記上之後,說是要看看那塊地方的風景,洪承疇就開始不斷的向鄂爾渾河方向進兵。
同時雍州將軍盧象升,也配合的很好。
越過陰山之後,也在從另一個方向前進。
讓生活在扎布汗河的瓦剌,心中驚悸不已,要是大明的皇帝,惦記上了他們的扎布汗河,又該如何?
曾經,他們這些草原和荒漠,可不會對中原大地上的國家,產生多大的吸引力。
沒有用利益,還勞民傷財,才是他們能夠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
可現在,不行了。
就算沒有利益,知道中原的皇帝喜歡,都會有人前來佔領下來,更不要說,大明的人也開始學會了畜牧。
更是弄出了連他們都沒有辦法,製作的奶粉。
經濟利益有了,皇帝還喜歡,被攻打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他們不是沒有想過把這條河給填了。
可缺少了水源,他們可沒有辦法在廣闊的荒漠和草原上,能夠生存多久。
固始汗(1582年—1654/1655/1656年),又譯顧實汗,姓孛兒只斤,本名圖魯拜琥(tpa’ihur)。
衛拉特(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和碩特汗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兒十九世孫。衛拉特汗哈尼諾顏洪果爾第四子。
早年成為衛拉特盟主。面對沙俄和喀爾喀蒙古的攻勢,固始汗施行“遠交近攻”之策。
本來在崇禎九年(1636年),打算遣使向清朝朝貢,表達歸順之意。
可還沒有來得及進行,大清就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這件事自然就作罷。
不過為了避免內部衝突及另尋新牧地,當年就應西藏格魯派(黃教)攝政索南群培和四世班禪、五世達賴之請,前往拉薩商議入藏事宜。隨後進軍青海,擊敗卻圖汗,據有青海。
這也是林丹汗,死的憋屈的原因。
有人希望他前來共商大事,自然也就有人見不得他的好,落井下石,要不在廣闊的草原上,以盧象升哪一點兵力,還真就沒有多少機會,找到林丹汗的線索。
即便是有人出賣了林丹汗的去向,在當時的環境下,盧象升也不可能孤軍深入,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浪費更多的兵力。
崇禎十三年(1640年),攻滅康區白利土司。同年出席蒙古領主大會,參加制定《喀爾喀—衛拉特法典》。
崇禎十四年(1641年),興兵入後藏,次年滅噶當派的藏巴汗政權,據有全藏。
現在正是固始汗意氣風發的時候,卻又迎來的強大的大明。
聽到一些從陰山一帶逃散過來的部落子民,傳來的訊息,心中就是一陣忐忑。
其實,早在皇太極帶領著滿人,發展壯大之後,他就有想法,帶著自己的族人,前去聯盟。
只是在林丹汗和他之間,皇太極選擇了林丹汗,一開始他還很氣憤,可後來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林丹汗輸得一塌糊塗。
皇太極也是一蹶不振。
只有他笑到了最後。
然而這種笑到最後的得意,也沒有維持多久,剛剛逍遙了沒過幾年時間,大明就再次對外用兵了。
而且他現在還成了大明的敵人。
他也試過,向大明投誠,作為一個藩國的存在,歷史上不都是這樣嗎?
打得過就打。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