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對培養孩子,其實經驗也還算豐富。
儘管給幾個子女的偏心,做的很徹底,可在教育這一方面,並沒有拉下。
他可不想自己的子女,最後成了紈絝子弟。
然後被他好不容易扶起來的大明律,給硬生生的辦了。
到了那個時候,雖然他會有一個大義滅親的光輝事蹟,可自己和孩子他娘,心裡絕對會膈應的不淺。
認真說來。
整個大明,似乎除了崇禎,不管是那個皇帝,最後教育出來的子女,都或多或少有點問題吧。
此刻用在了自己孫子,孫女身上,效果還算不錯。
只見朱和照,瞪大了眼睛,想了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想明白,讀書和念一段詩詞,有什麼關係。
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年歲太小。
還不是很能理解,詩詞的魅力。
就是讀《論語》,也不過是記憶,最多就是先生,給他解釋一下,然後讓他必須記住,這個就是最正確的解答。
至於背後的原因。
一句話;長大了就知道了。
「皇爺爺,那顆柳樹,不管怎麼說,它還是柳樹,難道因為一首詩,就可以變成別的東西?」
小傢伙不懂。
可不懂就要問,這就是先生交給他的辦法。
問題很刁鑽。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瞬間想起來,怎麼去解釋的。
就是被崇禎誇獎過的大孫女朱和溪,也是茫然的看了看遠處的柳樹,然後看了看自己的弟弟。
彷彿也有點覺得。
說的再好聽,一棵樹還不是一棵樹。
能變成一竄糖葫蘆不成?
實際上,在此時,她的想法是被朱和照給帶偏了。
而一旁,作為朱和照的哥哥朱和英,卻是若有所思。
他沒有急著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儘管也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義,可奔著能夠少說少錯,多說多錯的原則。
靜靜的裝作一直都在思考的模樣。
他知道,只有這種狀態,才會被先生和身邊的人,認為是一個好學的孩子。
不但可以減少學業的數量。
還會得到不少的獎賞。
「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錯,我孫兒還是很聰明的,柳樹是沒有變,變得只有念出和聽到這句詩句的人。」
崇禎也在看著遠處的柳樹。
詩詞歌賦,到底有什麼作用。
其實說的俗氣一點,不就是在通常情況下,拿來裝點自己,顯得很有學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