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典依舊繼續。
中原文明的厚重歷史感,也徐徐的拉開了序幕。
秦王一統六合的威壓四海。
漢承秦制的昌盛偉業。
如此等等,一直演繹到了如今的大明。
從皇帝到百姓。
從文臣到武將。
士農工商,應有盡有,這一次的排序很不出百工百業,在這種演繹之下,幾乎看不出有高下之分。
隨著大明的富足和穩定,也有著許多新的思想,開始流露出來,其中對於百工的深度解析。
也就對百家學說的不同辯解。
很有一種,歷史上那些稷下學宮,研討學術的文明盛世。
此時的大明,不但已經成了武將嶄露頭角的舞臺,也成了諸多百工,諸多學派之間思想碰撞的舞臺。
更加重要的是,隨著海外的思想,流入了大明之後。
大明的許多百家思想,也在進一步的開拓外面的文明疆域。
一種無形的戰鬥,就從此時開始。
後面坐著的其他前來祝賀的國家使節團,都在悄聲的討論者,這片土地上的神奇國度。
此前只是顧著賺錢,並沒有深入的瞭解過。
哪怕是大明的水軍,陸軍,都已經向這個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還打的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國家的水軍,潰不成軍。
也都是覺得,大明離著太遠。
想要遠征,根本就不是和扶桑戰鬥一樣的簡單。
然而這一次,雖然看不懂大明的慶典,也幾乎聽不懂,舞臺上的那些人說的是什麼。
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清楚。
論歷史的厚重和傳承有序。
這些歐洲的國家,還真就沒有可比性。
直到一塊‘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紀功柱,被抬上了舞臺,瞬間就點燃了整個慶典的氣氛。
“萬國稱頌?這怎麼可能,大唐又是這片土地上的那一個朝代?”
“女皇?哦,原來這裡也有女人作為皇帝嗎?還在這麼厲害?”
“之前怎麼從來都沒有聽人說起過?”
“······”
如此種種,讓後面的使節團,嗡嗡嗡的討論者。
其中的熱烈,可要比拿著大明的《論語》更加的震撼。
讓中間的一群士農工商的最頂尖人才,不時的往後看去,一副怒目而視的樣子,他們能夠參加這樣的一個盛世,容易嗎?
皇上能夠辦理這樣的一個慶典,容易嗎?
既然都不容易,又為何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看一場慶典的演出?
只是到底場合不同,沒有辦法發出自己平時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