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桑打算對朝鮮用兵的時候。
從釜山出發的洪承疇,已經站在了對馬島的土地上。
“魏書卷三十說:‘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裡,始度一海,千餘裡至對馬國。
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離。
所居絕島,方可四百餘裡,土地山險,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徑。有千餘戶,無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糴。’
如今看來,多有誇張說辭。”
親自登上了對馬島的洪承疇,可沒有見到像晉朝陳壽撰寫的《三國志魏書》中的那些描述。
“文人大都誇大其詞,李白還說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呢,更不要說更早的古人。
反正沒有多少人親臨此地檢視,自然是想怎麼誇張的說,就怎麼誇張的說了。”
一旁跟隨者的楊廷麟,不由的解釋了一句。
“不過這裡的對馬宗室世代代統治對馬,郡守以下土官都由島主差任。不知大明是要換一個官吏,還是暫時放過這邊,直接攻打扶桑的本土?”
洪承疇想都不想的道。
“先打下來,咱們的退路上,不需要一個扶桑的對馬宗室存在,再說了,咱們大明,又不是真的缺少做官的人。”
代代統治對馬又如何?
在元朝打過來的時候,可是對這裡進行了多次屠殺,其中也不知道換了多少管理者。
沒道理,他們大明的人來了,還要遵守什麼老規矩。
軍隊開過來是幹嘛的?
不就是清理“隱患”來的嗎?
“吩咐下去,只需要針對貴族,平民一個都不要動。”
末了,洪承疇交代了一句。
免得自己的手下,出了大明之後,飄了,忘了大明的軍紀,是怎麼回事。
往後想要繼續治理這個地方可就難了。
又不是隻需要搶一次,就不來了。
一錘子的買賣,怎麼比得上細水長流,而且這個小島的位置,真的不錯,想來很有發展前途可言。
宗義成(1604.2.141657.12.1),扶桑江戶時代前期大名。對馬國府中藩二代藩主。
初代藩主宗義智長子。
父親去世,上京拜謁大御所德川家康、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後獲得允許繼承家督。同年加入德川方參加大坂之戰,守備丹波方面。
靠著和朝鮮通商,欺上瞞下的讓扶桑損失了不少的財物。
而自己所得頗豐。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可隨著大明攻打朝鮮之後,對馬島的收益,就直線下滑。
本來耕地面積就不大,所有的花費,全憑海上貿易中轉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