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倒是無所謂,糧食的短缺,早就沒有多少人家生火做飯了,就是那些貝勒們恐怕不會同意。”
習慣了大明的鐵鍋,帶來的美食滋味,誰還願意回到曾經茹毛飲血的時代。
都說生活越過越好,現在卻是越過越回去了,是幾個意思?
“不同意?不同意也可以,他們只要交出來足夠的鐵器,用於打造火器,也可以讓他們留著鐵鍋,要不然就去遼河的邊上,打下大明的營地,也行啊。”
皇太極此時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在沒有鐵鍋的年代,他們也不是一樣的過來了嗎?
怎麼享受了幾年有鐵鍋的生活,就活不下去了,這是什麼樣的道理?
看了代善一眼,皇太極下著狠心道:“就從朕開始,往後我所有的一切,都換成陶瓷或者石頭的。”
代善心中一突,這是要搞出來一個大的?
大清還經得起這樣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折騰嗎?
隨後又想到了一個更加不容忽視的難題。
“那些僧人怎麼辦?他們使用的金銀和鐵器,也不再少數?現如今的寺廟林立,時間一久,大清可都是隻知道僧人的名號,而不知道大清還有皇帝了。”
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
代善哪怕是見到了皇太極臉色不好看,可該說的還是要說。
“奸民欲避差徭,多相率為僧,現在出家的人,已經快要比干活的人多了,長此以往,恐怕今年的冬季,難了。”
皇太極煩躁的在御書房來回的走動著。
僧人現在也是一個大問題。
他是知道大明的僧人,現在是怎麼生活的,全部都被崇禎送去了工程隊幹活,不幹活就沒有發吃。
他在代善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就有想過,要不按照大明的辦法來辦散了。
可思前想後,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執行。
兩者之間手中的權利都不一樣,那能夠勉強此地的僧人,放棄手中的權利。
“以前修建的寺廟,可以留著,往後不可以在建,還有就是所有的僧人數量要控制,不能再多了。”
皇太極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推倒。
只能慢慢的來。
“還有讓該部貝勒大臣,務必再詳確稽察,先經察過可以留下的有多少?後違法新造者有多少?其違法新造者,務治其罪。”
這也算是給各個貝勒們了一個特殊的權利,相信有的是人,有辦法讓這些寺廟多吐出來一些好處。
要是能夠因此補貼在朝政上面,那就再好不過了。
代善靜靜的聽著,沒有上朝堂商議過,也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
只有碩託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和皇上兩人到底說的什麼。
打仗和治理國家,那都是兩回事。
皇太極的煩惱,崇禎不知道。
崇禎的快活,也是皇太極不曾體會的,湖廣的賑災,在他全力推動下,已經漸漸的接近了尾聲。
讓更多的百姓們活下來,崇禎是做到了。
剩下的就是建設,有張國維在,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就是揚州將軍的人選,他還沒有確定,這一次雖然不是打仗,可陸鴻軒處理事務的能力也只是中規中矩。
跟隨者一起去的孫承宗也承擔了一些地方治政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