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已經成了內閣次輔,另一人還在送報紙。
不知為何兩人之間的意見總是不同路,所以一個進了文臣的圈子,另一個則是去了軍隊打算從軍隊中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
“呵呵,這話你留著說給你的那些手下們聽吧。”
說著就把自己手中的報紙,挑出來了三份,遞了過去,“你也好好的看看,隔壁的許昌那也是王衝將軍的手下,人家也不是吃素的,還有鎮守喜峰口的張春,張尉長也是醫院猛將。”
高傑收起了報紙,其中一張的軍部內參,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夠看到的。
不同的級別,看到的訊息也大不相同。
另外兩份一個是大明報刊,和冀州報刊,這哪是隻有這兩種報刊是必須要看的。
瞭解大明的朝廷政令走向,也瞭解冀州的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許昌不是在道院守院子嗎?怎麼也被拉出來了?還有張春是個什麼人?以前怎麼沒聽說過?”
高傑也有些奇怪。
大明的將才應該是不缺的,不管從那個地方調集一點人手都是可以的,沒必要讓整個京師都空了。
要是出了意外,那就是一個笑話。
“將才是很多,可在冀州的兵力不夠了,還要支援湖廣,你覺得能夠剩下幾個人?”
高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對於現在募兵的方式,一個將軍根本就沒有辦法從當地招兵,這就限制了,在必要的時候,沒有辦法立刻從當地募兵。
除非是真的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前去支援了。
這個前置條件觸發,才會打破從募兵部分配兵力的壁壘。
“至於張春,這個人是當年永平的兵備參議,差點死了,最後因為守城有功,被派往了喜峰口,說實在話,此人的領兵本事可要比許昌高上許多的。”
劉文秀看過內參,對於張春打仗的方式,很奇怪。
在他認識的許多大明以前的將官之中,張春是唯一一個打仗沒有固定套路的人,也是最捨得花錢的人。
要是當年永平縣兵力足夠的話。
那會讓杜度領兵一路破城打到京師腳下。
“我可記得,張春是戰死了的,怎麼還活著?”
高傑是跟著李過行動的,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薊州和通州,但對於永平的慘劇,也是知道一二。
“人家命大,被人救活了,算是孫傳庭一手推薦出去的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當年孫傳庭最後鎮守山海關,西平也得有人防範,他手下的人才也是不少,卻偏偏選了一個年齡頗大的舊將。
那就說明了,張春的能力是得到孫傳庭認可的。
“另外,我覺得他有做將軍的才能,就是不知道皇上對此人的印象如何。”
劉文秀嘆息一聲,如今的軍隊都在皇上的掌控之下,要是能夠入了皇上的法眼,給點機會,上升還是很快的。
當然,皇上的眼光也很獨到。
提拔起來的那些將軍,居然沒有一個水貨。
都有實打實的領兵才能,任誰也套不出來這些人的毛病,也就洪承疇的年紀大了一點,被皇上約去談過心。
後來還不是做出了選擇,進行了一番改變。
高傑聽得眼睛都發直了,大明有將軍才能的人也太多了點吧。
別說高傑,就是滿桂心中都有點不服氣。
他在遼東做總兵的時候,張春才多大的官,怎麼是個人都比他有才能?
他承認,時代不同了,如今的許多戰術,也都用的不是很習慣,才會出現各種紕漏,可也不是一個小小的張春能夠比的了的。
“別不服氣,有才能的人,就是有才能,這一點你得承認。”
劉文秀拍了拍高傑的肩膀,看了一眼滿桂,接著道:“我還得去一趟喜峰口,咱們閒了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