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還沒有發現,崇禎說話是的表情。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句詩怎麼樣?能不能配得上他禮部侍郎的身份?”
崇禎語氣和緩的慢吟出一首詩來。
魏晨不為所動,他是護衛,也沒有多少才學,根本不知道其中所代表的是什麼。
楊愛卻是眼前一亮,小女孩這個年紀,真是有追求,有夢想的時間點。
而且她的文學素養也確實不錯,很輕易的就理解了皇上說的而是什麼意思。
只有李長庚有些詫異,他是知道皇上不喜歡作詩,而且似乎也做不了詩,最多就是念一段前人的詩詞,助助興,免得冷場了。
可在此刻,卻是眼睜睜的看著,皇上口中蹦出了一首詩來。
雖然從各個角度來說都是不會一手好詩。
可他能瞬間想到其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流傳的廣度,一定是最廣泛的。
“好詩,要是這份事蹟,配上這首詩,就能成為大明報刊中的頭版頭條了。”
李長庚心中默記,決定等到皇上走了之後,就立刻去找張鶴鳴,都是張家本家,幫點小忙應該沒問題吧?
況且還是正經事。
“哦,你還想登報啊?就這份和稀泥的本事,你要是登報出去丟人的就不是你一人了,你給我說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解決了嗎?”
崇禎忽然問出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那就是這道牆該不該讓?
鄰居家佔據的那一份根基是不是合法?
若是其中的關係不理清楚,那麼以後兩家還會因此而鬧矛盾,除非是其中一家,已經因為某些原因在很短的時間內消亡了。
而且推而廣之。
大明的天下,這樣的事情簡直多如牛毛。
要是大家都有這份覺悟的話,那麼一開始就不會有人去佔根基修房。
而沒有這份覺悟的時候,又該依靠什麼?
李長庚被崇禎這麼已提醒,已經意識到這件事情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只是從道德上給了人的一個安慰,僅此而已。
這就像是現在的建奴和大明對立,中間讓出一點地方,從此你不犯我,我不犯你,這可能嗎?
理想中的東西,若是沒有相應的律法和相應的手段。
衝突只是延後而已。
“你立刻起草一份公文,詢問冀州和雍州兩地,這樣的事事情多不多,當地都是怎麼處理的,匯總之後拿過來,咱們一起討論解決,記得關於老百姓的事情,就沒有小事。”
崇禎少有的嚴肅的說道。
楊愛聽的是一陣恍惚,在她的眼中原本一份滿意的解決鄰里糾紛的做法,忽然就成了和稀泥一樣的爛辦法。
此時的人,還沒有意識到何為道德綁架。
總是在怕麻煩之中,尋求道德上的解決。
要都這麼辦,要法律幹嘛?
要爭鬥幹嘛?
別人要了,自己給了就行了,何必去一爭長短呢?
沒道理不是?
(本章完)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