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看看崇禎有什麼更高明的辦法來解決這件棘手的事情。
“想法不錯,袁崇煥想要建立邊市,我的參謀們也已經料到,不過朕可以斷定,他們是建不成的,
所以遼東的邊市貿易,還是大有可為。”
崇禎沒有說為何袁崇煥的邊市建立不起來,他只要給出結果就成,免得暴露了自己的那一支海軍。
從而讓南京的那些商人們,改變了以往的運輸路線。
“不過你說的袁崇煥還可以逃亡平襄,這個可能性有多大?”
崇禎對於袁崇煥的看法很複雜,若是現在逮住了,肯定是要去山裡挖礦,修路都是便宜他了。
可要是能夠向平襄突進的話,就一定會和朝鮮對抗。
到時候若是收拾掉了建奴,他肯定是要出兵攻打袁崇煥的,最後順便也能夠把朝鮮納入大明的版圖。
自己的兒女以後會很多。
大明的皇帝也只有一個,未雨綢繆之下,也算是給自己的子女,六一個可以封王的實封封地。
免得被子女們說自己這個做皇帝的不公平,掙來爭取的內耗太嚴重。
而且他心目中還有許多地方,都已經內定給了自己的子女。
到時候,不但子女們要去封地就封,帶走的也還有大臣,百姓和軍隊。
這也是他為何不想讓中原百姓流更多血的原因。
只是此時他不能提前說出來,免得有人心思不純,佔了先機自己最後還要給他做最為堅實的後盾。
崇禎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的私心很重。
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徒弟,都給佔了過來。
問題的根本就是,交通工具不行,來去一趟就是以年來計算,哪能忙的過來。
“袁崇煥能夠從寧錦一路跑到皮島,他的魄力毋庸置疑,只要機會合適,他肯定是會向平襄進軍的,只是中原時局和時間的問題。”
範景文閒下來沒事了,就開始琢磨人,特別是袁崇煥和皇太極。
他深信,皇上一定會向這兩個人出兵的。
一個是為了解決外患,另一個看起來遊離在外,實際上還是和中原藕斷絲連,算是內憂。
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大明才能夠向瀚海,韃靼,還有吐魯番那些地方出兵。
範景文和朱繼祚兩人也經常交流意見,最後統一的認為,皇上的心很大,根本就不會滿足關外的哪一點突地。
最近聽說了,道院需要更多的棉花,就立刻把目光轉向了羌塘和塔里木。
羌塘之地,棉花和葡萄都是最出名的,當然大明不稀罕葡萄,可是誰叫他們能夠種植棉花呢。
以前不去佔領是因為利益不足夠。
現在道院中研究出來的東西,需要更多的棉花,那個地方的價值立刻就體現出來了。
就算最後道院把棉花用不完,不是還能做成棉衣和棉被嗎?
沒見到皇上開的棉衣和棉被工廠,都已經把錢賺瘋了?
只要是能夠看到發財路徑,大明的人才,立刻就能夠把不屬於自己的地方,變成自己的。
而且美其名曰:自古以來。
(本章完)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