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已經過去了一半。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一年建奴自通州東行,攻克香河,進逼永平。
正月初四日,黎明,城破,副使鄭國昌自縊於城上。知府張鳳奇等皆死。接著陷灤州,知州楊濂自刎,太僕寺卿馮運泰先遁。再攻撫寧,參將黃維正力守,四日不克。轉攻昌黎,還永平。
而現在在年前,崇禎就已經在皇太極他們的隊伍最適合的時間段,用火槍給趕了出去。
從而讓入關之後,得到的財富和人口,大幅度的縮水。
能帶出關的也只有那些不能吃喝的金銀。
於是經歷了天災和兵禍的大明,難得的平靜了下來。
雍州和冀州的豐收,已經對外部的糧食壓力減到了最小,四處用工,也吸引了大批的無地百姓前來幹活。
一時間頗有了一種繁華的景象。
接著隨著各地關卡的取消,只收取貨物相應的交易稅,商業的繁榮,又一次促進了財富的流通。
本來算是貧窮的兩個地方,忽然之間成了財富的發掘地。
收稅一直以來對每一個王朝來說都是最難的。
但就大明就有賦和稅兩種,其他時候還有免費的徭役。
自從崇禎下旨免了全國的徭役,官府就沒了免費的勞力,而百姓這就神奇的好過多了。
現在和李長庚再次嘆道賦稅問題。
崇禎再次免了賦,竟然只收稅,而且還是那種沒有了城門稅,各種關卡稅。
統一成了一種新的交易稅。
交易稅之中就包含了手續費這種神奇的東西,每一個辦廠子人的,都必須以他的產值來定額稅收。
當然還有一種很神奇的稅種,叫做印花稅。
而最早的印花稅則是起源與荷蘭。
公元1624年,荷蘭政府發生經濟危機,財政困難。當時執掌政權的統治者摩里斯(Maurs)為了解決財政上的需要,擬提出要用增加稅收的辦法來解決支出的困難,但又怕人民反對,便要求政府的大臣們出謀獻策。眾大臣議來議去,就是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妙法來。於是,荷蘭的統治階級就採用公開招標辦法,以重賞來尋求新稅設計方案,謀求斂財之妙策。印花稅,就是從千萬個應徵者設計的方案中精選出來的“傑作”。可見,印花稅的產生較之其他稅種,更具有傳奇色彩。
印花稅的設計者可謂獨具匠心。他觀察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約、借貸憑證之類的單據很多,連綿不斷,所以,一旦徵稅,稅源將很大;而且,人們還有一個心理,認為憑證單據上由政府蓋個印,就成為合法憑證,在訴訟時可以有法律保障,因而對交納印花稅也樂於接受。正是這樣,印花稅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譽為稅負輕微、稅源暢旺、手續簡便、成本低廉的“良稅”。英國的哥爾柏(Kolebe)說過:“稅收這種技術,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印花稅就是具有“聽最少鵝叫”的稅種。
當然要理解這種收稅的方式,就必須瞭解經濟。
崇禎只是聽說了這種收稅的方式,也知道了這麼一個故事。
現在他就是拿著這個故事,講給李長庚去聽。
然而不出所料,一個學習四書五經的人,真的很難理解這種收稅方式。
總覺得這玩意不靠譜,根本就沒有按照人頭收稅,和按照田畝收稅來的穩當和直觀。
“就按照我說的那樣推行下去,不懂就慢慢學,先就這樣子。”
崇禎是誰?
他是皇上。
底下的人不動,其實他也是一知半解,可並不意味著他不知道這樣收稅的好處。
照貓畫虎總是會的,所以在給李長庚解釋了一番,還是沒弄明白,他就打算放棄了。
只要照著做就行,管他理解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