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閣告破之際,原本由李世民經營的巴東防線也出現了大問題。
巴東防線原有八萬人,李世民西進之後,只剩下五萬。其中單是夔州,就有四萬人,由夔州總管侯君集統一指揮,剩餘萬餘人,分別駐紮在南浦州(萬州)、臨州(忠州)、渝州、涪州、施州等地,可謂是頭重而腳輕。
李世民也沒有辦法,他手中的兵力不足,只得緊著夔州來。
巴東天險,在明軍佔領巴東、秭歸二縣後,明軍和唐軍便各佔據一半了。李世民只得以巫山和巫峽為屏障,沿江駐守。
可這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整個巴東山區,雖然山勢重巖疊嶂,幾乎沒有大路可通行。但在這裡依仗打獵為生,在周邊翻山越嶺的獵人很多,山中阡陌小路也不知道有多少。
雖然這些道路,大部隊不能通行,但是已經方便明軍的小股部隊滲透進去了。
荊襄戰後,明軍先後派遣了上千名士兵,滲透進巴東山區,一面進行破壞,擾亂巴東的秩序,一面派人秘密招降巴東地區的豪強大族,摧毀唐軍的抵抗意志。
半年多來,已經有數十支巴東蠻族秘密嚮明軍投降。
所以唐軍的防線看似安穩如山,但實際上已經是千瘡百孔。
對此李世民不是不清楚,但他並沒有什麼好辦法阻止。蠻夷勢力,萬事講究一個利字,你跟他將明軍的政策和險惡用心他們不懂,就看誰給的好處多。若是比資源,明軍能給得自是遠比李世民能給的多。
八月初,以施州總管冉安昌為首的地方豪強,便秘密投降了大明。
也是李唐不地道,逼反了冉安昌。
原本夔州,包括施州北部都是冉安昌的地盤,之前李唐攻破冉肈則時,也封冉安昌為夔州都督,算是承認了他的統治。
不過夔州地區,作為巴蜀門戶,控制著長江水道,對於李唐來說,太過重要,因此李唐始終沒有放棄對此地的滲透。
荊襄之戰後,李唐喪失了進擊的可能,只得被動防守,而夔州便成為了與明軍交戰的前沿,重要性立刻變得無與倫比起來。這種情況下,若是再放任夔州掌握在冉安昌這個外人手中,那李唐簡直是找死了。
因此返回巴蜀的李世民,第一時間便上奏李淵,調離冉安昌,徹底將夔州掌握在手中。
李淵也很清楚夔州的重要性,亦第一時間往夔州派駐數萬軍隊。
夔州是冉安昌經營多時的老巢,就這麼讓他放棄,他當然不願意。可是胳膊拗不過大腿,冉安昌實力再強,終究是一個土豪,不可能擋住官軍,所以他只得忍下這口氣。
李淵也知道冉安昌不滿,便給了他一個施州總管,作為補償。
可施州兩面緊連著大明的地盤,為明軍兵鋒所指之地。而且冉安昌雖然在施州勢力不小,但不服他的大族亦是不少,冉安昌要想掌握施州,不知道得費多少工夫。
若是太平時節還好一些,可明唐大戰,眼看就要開始,冉安昌被安排到這裡,能夠願意?
這是讓冉家給他們作炮灰啊,冉安昌對李淵的不滿更大了。
若僅是如此冉安昌還未必會降明,可之後李世民經營巴東防線,不斷地要求巴東各豪強勢力出兵、出糧,冉氏作為巴東第一大族,自然是拿到的份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