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斥候完成對綿谷縣的佔領之後,立刻派人送信給陳聚。
陳聚接到這個訊息,也是大吃一驚。那可是綿谷重地,就這麼被明軍給稀里湖塗地佔領了。
若不是陳聚一再確認此事的真假,他甚至都不敢相信。
之後陳聚一邊往陽安關送信,一邊率兵趕往綿谷城。
到這個時候,陳聚仍然擔心這是個陷阱。他又下令廣佈斥候,四面偵察,務必要找到唐軍的蹤跡,以防有埋伏。
其實這次真的是陳聚多想了,李神通哪有什麼埋伏,利州之所以沒有唐軍,那是因為李神通早讓明軍給嚇跑了。
實際上柴紹的求援信,不僅沒有給自己求得援助,反而嚇住了李神通。
李神通坐鎮利州,乃是作為川北防線大後方,給北面諸州轉運物資,補充兵力的,禦敵壓力並不大。
雖然大明伐唐,可李神通本以為有柴紹守著陽安關,作為利州屏障,他待在利州城是萬事大吉,更不會提前準備第二道防線了。
要不然他也不會死逼著柴紹移防陽安關。
而且李神通本人,還想著是不是調兵南下,參與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戰鬥中。李淵死後,李建成立刻封他為淮安王,總攬北面軍事,著實讓李神通嚐到了甜頭。
李神通甚至覺得,他作為李家的宗長,又手握重權,對於唐王大位的歸宿,也是有重要發言權的。
不過李神通沒有南下,北面柴紹的求援信便到了。
李神通在剛開始對於柴紹的求援信是不屑一顧的,總覺得柴紹故意示弱,就是為了讓自己往陽安關調兵。
可之後柴紹連連求援,就讓李神通坐不住了。
柴紹的求援信,讓他又想起了昔日在渭北的兵敗,明軍的強大,對於明軍,他骨子裡就已經感到恐懼了。
李神通猶豫著是否去救援柴紹,最後還是擔心唇亡齒寒,遂下令盡起兵北上,趕往陽安關。
可是還沒有等他出擊,陽安關的敗兵就逃到了利州。
李神通聽聞柴紹敗了,當即就天暈地轉,簡直跟死了爹孃一般。他倒不是為柴紹而傷心,而是柴紹一敗,利州就沒了屏障,靠他自己,怎麼可能擋得住明軍。
李神通也不再救援陽安關了,當即決定,全軍南下劍閣。劍閣位於劍州和利州交界位置,撤退至劍閣,意味著放棄利州。
李神通命令既下,也無人反對。
李神通所部,就是一支新軍,成軍只有幾個月,更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連柴紹部戰力的兩成都沒有,此時哪敢和明軍拼命。
李神通當即將全部兵馬撤離,為了趕時間,城中大批物資,全部拋棄,留給了明軍。
而李神通還美其名曰,此為遲滯明軍行軍速度。
要戰利品將敵軍給拖死,恐怕李神通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吧。
陳聚佔領綿谷縣後,四面出擊,完全席捲了整個利州,直到這時,他才完完全全確定李神通真的跑了。
陳聚是豐州老人,也識得李神通,此時他也不由得對李神通一口唾棄,真是丟豐州軍的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