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夷陵而上一百八十里便是秭歸,傳說“屈原有賢姐,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姐歸”,後為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
秭歸東面的夷陵是三峽之入口,群山之終點。而秭歸就在群山之中,境內群山相峙,山巒起伏,層巒疊嶂,巖高谷深。且河流水系發達,溪河網布。所以縣內幾乎沒有什麼耕地,算得上這個時代的窮山惡水的典型之地。
秭歸原屬於巴東郡,後來李淵改州為郡,便將秭歸縣和巴東縣單獨設歸州。
因為耕地不多,整個歸州人口也稀少,兩個縣加起來在籍人口不超過三千戶,而且還有一部分歸化之民。不過整個巴東地區多蠻人、獠人,還有據地而守的蠻化漢民。他們住在群山之中,到底有多少,誰也不知道。
對於隋軍來說,想完成將唐軍主力留在荊襄的目的,就必須堵住唐軍回川的通道。也就是要趕在李世民反應過來之前,提前搶佔夷陵和巴東地區。
夷陵之前是李唐應對蕭梁的前線,雙方多次在此展開激戰。整個夷陵城被許紹經營的滴水不漏,若想突襲夷陵城,難度極大。
黃明遠在研究巴蜀的地圖之後,便將目標放在了秭歸。
首先秭歸此處的水道狹窄,控制此地,便能阻斷長江水道。而且從秭歸往下沒多遠便是太清鎮(今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和狼尾灘,為西陵峽之西口。控制此地,李世民就是飛也回不到巴蜀。
不過秭歸在唐軍腹地,要想不動聲色,在不驚動唐軍的情況下拿下此地,並不容易。
黃明遠最後決定斛律成率領左威衛主力(留下兩軍)一萬六千人從南漳縣出發,橫跨五百里山路,突襲秭歸。
南漳在襄陽城西南,傳說水鏡先生就住在這裡。這裡是江漢平原和巴東山區的分界點,往西便是李唐的房州(房陵郡)。
本來突襲之事,交給李靖的左靖衛更合適,畢竟李靖在襄陽駐紮了一年多,其部對於當地的地形、氣候都已經熟悉。而斛律成所部之前駐紮在汝南,此為第一次南下。
不過正因為李靖所部常在襄陽,一直為唐軍的重點監視物件。李靖所部大規模的調動,根本瞞不住唐軍。
而汝南的左威衛部,之前並不在唐軍的監視之中。
斛律成既得命令,便從汝南出發,直奔西去,他沒有直接趕往襄陽,而是經南陽,谷城,從襄陽的北側直插南漳縣。
從谷城往南、往西都是山區,皆屬於李唐的房州。
雖然房州和襄陽郡接壤,但因為地形原因,相互聯絡反而並不大。
左威衛的將士,從汝南出發,行軍上千裡趕到南漳,然而這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到秭歸的路,還有數百里之遙,而且盡是山嶺小道,對於北地習慣在平原作戰的將士來說,極其艱難。
隋軍的路線,穿過荊山山脈之後,走的是房州的西南和歸州的北部。
整個房州面積雖大,但只有四縣,不過五六千戶人家,且盡集中在堵水、築水一帶,其東南方向幾乎沒有多少人。
而整個歸州北部,也差不多的樣子,大名鼎鼎的神農架,就在這個範圍內。
因此左威衛突襲西進,只要動作嚴密,運氣再好一點,倒是無慮被唐軍發現。
不過光是行軍,就幾乎讓人崩潰。沒有入過山的人,是很難體會到“山路十八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