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紛亂不斷,渭南也不安穩。
黃明遼進入關中,一共帶了兩萬七千人馬,先分兵白伏願三千於隴州,後分兵梁碩七千於陳倉。到了長安城下,滿打滿算,一萬五六千人,兵力最為捉襟見肘。
此時尉遲恭屯兵新豐,以擋東面的援軍,而黃明遼率主力圍城。
等到得知楊屯率折威軍主力向西,逼近新豐,而姜寶誼也率軍逼近渭水之後,黃明遼索性不再管長安的事,直接向西,迎戰唐軍援兵。
黃明遼很清楚,長安就是一塊死地,不打也不會走。
而且長安在,李淵才會來。
至於城中的守軍,不過萬餘,根本不敢出擊。若是李淵在城中,尚不好說,至於留守諸人,更為關心的是長安的存亡,根本沒有一戰的勇氣,他們賭不起。
當然黃明遼也不擔心真有人會殺出。
對於神武衛這支騎兵為主力的部隊來說,無論何時,野戰都是比攻堅戰更合適的戰鬥防守。
長安城池深城堅,真打一場攻防戰,十萬大軍也未必能破城。
而戰場一旦到了廣闊的關中原野上,戰爭的主動權就完全落到神武衛的手中了。
黃明遼向東和尉遲恭會師之後,面前便有了兩支唐軍要迎擊。
一支是從華陰趕來的折威軍,一支是從下邽趕來的姜寶誼部。
其中姜寶誼部先趕到的渭水對岸。
黃明遼一直很重視渭水北岸李淵的動向,因此為了偵知渭北唐軍的位置和動態,在渭水北岸佈置了大批的斥候,這些人的行動半徑甚至長達百里。
姜寶誼七月二十六號出發,在二十八號上午便趕到了渭水北岸,準備渡河。
對於隋軍來說,兩支救援部隊的數量已經超過了隋軍本身,同時對上兩支唐軍的情況下,隋軍的實力並不佔優。
這時不少人建議,先北上攻擊兵力較少的姜寶誼。待敵半渡之時痛擊之,得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若是行動迅速,還能調頭回擊楊屯的折威軍。
但黃明遼思前想後,決定先打折威軍。
諸將對此有些不解,折威軍的兵力與隋軍相比也差不了多少,更是唐軍精銳。一旦攻擊不順,雙方陷入僵持,很可能會陷入苦戰之中,同時放走了北面的姜寶誼部。
但黃明遼卻有自己的想法。
姜寶誼部不過六千人,就是突破防線,進入長安,也只能是增加守城的兵力,但守軍還是不會輕易出擊,所以不影響戰局。
但若是折威軍進入長安,就是整整一萬三千餘人,李孝基隨時可以在不影響長安城防禦的情況下,組成一支機動兵團,出沒於神武衛的身後。
搞不好,神武衛就要腹背受敵了。
而且姜寶誼看似好打,但半渡而進,容易擊潰,卻很難殲滅,讓姜寶誼給拖住了,甩都甩不掉。
所以黃明遼寧可放姜寶誼進入長安,也非得一口氣擊破折威軍不可。
折威軍,一支以北地郡兵和涇陽大營留守部隊為核心建立的騎步軍隊,是關中十二軍中唯一一支和晉陽起兵沒什麼關係的部隊。
關中十二軍,參旗軍、鼓旗軍、井鉞軍、騎官軍、苑遊軍、天紀軍、天節軍七軍因為位置和將領的關係,都是以河東部隊為骨幹建立的。而玄戈軍、平道軍、招搖軍、羽林軍是以關中造反力量為骨幹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