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抗很容易便被竇德明所說服了。因為他自始至終,也不認為自己是李淵的臣子,若是用現代的話說,他對自己的定位,是李淵的共同合夥人,現在合不下去了,散了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軍中還有部分軍隊,並不歸屬竇家。
一部是李叔良的禁軍,一部是柴紹指揮的禁軍,兩部加起來有一萬餘人,約佔整個軍隊的三分之一。
本來竇軌建議,直接誅殺李叔良、柴紹二人,奪取其部,但為竇抗所拒絕。
在竇抗看來,李淵雖然顯頹勢,但實力猶存,到底能不能撐下去,還很難說。若真殺了李、柴二人,等於和李淵撕破了臉,以後迴旋的餘地,就少了許多。
而且李德良、柴紹二部,從上到下,都是李淵的心腹將領,就是奪了其軍,也未必為竇家所用。
商議了半天,最終沒個說法,最終竇抗決定,突圍之時,儘量消耗二部,等突圍之後,再做決定。
外面還有薛仁杲的數萬大軍,竇抗可不敢內訌。搞不好引火燒身,就是自尋死路了。
第二日一早,竇抗召集諸將,商議突圍之事。
竇抗很清楚,既然李淵能把密信送入豳州城,必然也會給李叔良、柴紹去信,瞞著二人,反而易使得二人心中生了嫌隙。
果然,二人對於突圍之事,沒有任何反對,全不像其他一些不瞭解情況的將領一般心懷憂慮,一看便是,提前知曉了此事。
對於如何突圍,眾人意見各不相同。
西秦軍多騎兵,而唐軍多步兵,現在有城池依靠,尚不覺什麼,但若是出了城,為西秦軍所尾隨擊之,後果恐將難料。
這時竇德明建議,未若以詐降之計,矇蔽西秦軍,待西秦軍防守鬆懈,再行突圍。
竇抗也覺得此計不錯,但又恐李叔良、柴紹二人誤會,故意裝作不同意的樣子。
李叔良也覺得不妥,詐降之計,雖然是詐降,但誰知道會不會成真。但柴紹卻是心思機敏,很清楚此計的成功性很高,也隱約猜測到竇抗的一絲想法,於是主動建議竇抗,聽從竇德明的計策。
竇抗正好借坡下驢,定下了詐降的計策。
竇抗派其弟竇襲,前往西秦軍營中,向薛仁杲投降。
這幾日,薛仁杲其實也焦頭爛額了。
本應該月初就送到的糧食,直到現在也沒有遇到。薛仁杲派往原州的人,也沒什麼有效的訊息。
有言隋軍在攻打原州,也有說當地豪強造反。
總之一月多月了,原州之事,如陰霾一般,嚴重影響了薛仁杲的意氣。
至於本應該送來的秦州糧食和新兵,到現在也沒有到,更是為這件事情,增添了一絲的隱憂。
薛仁杲隱約猜測,秦州和原州都出事了。
但薛仁杲不敢退,這麼一退,西秦所佔的優勢,便將化為烏有,之後就連涇州,也未必保的住。
薛仁杲也是個輸不起的賭徒啊。
眼看豳州城破,就在眼前,薛仁杲還想搏一搏。
所以竇襲前來請降,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滋潤了薛仁杲的心田。
對於竇襲的請降,薛仁杲一點也不意外,整個豳州城士氣全無,又無援兵,敗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薛仁杲還從竇襲這裡得到一個訊息,隋軍殺入關中,直奔長安,李淵敗亡之日,已經不遠。
薛仁杲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