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神秘出現的隋軍,直襲長安。聽聞此訊息,大為吃驚的長安朝廷急調位於司竹園的李道彥部阻擊隋軍。
李道彥是李神通的長子。
李淵佔領關中之後,因李神通之功,便任命李道彥為右翊衛將軍,義興郡公,負責征剿位於秦嶺北麓的盜匪亂軍。
因為沒有平陽公主在關中起兵,李神通一人獨立支撐戰局,雖說敗得更加慘,可地位卻比歷史上更高。
李道彥作為長子,自被委以重用。
李道彥率部五千,屯兵長安城西南的鄠縣(今陝西省鄠邑區)。
李道彥雖年幼,但也有些手段,一邊大軍壓境,一邊派人攜重金勸降各處盜匪頭目。
潛入秦嶺之中的群盜,組成紛雜,單股之間,實力並不強。而且眾人本就不耐山中的艱苦,於是在李道彥的招撫下,紛紛出山投奔。李道彥部一時其勢大震,算是李唐在長安以南一支重要力量。
黃明遼東進,長安周邊能用的部隊,也就李道彥這支人馬。
雖然長安也不相信李道彥能攔著隋軍,但至少可以為長安爭取一點時間。
李道彥接令之後,立刻北上,與隋軍的前頭部隊相遇的時候,隋軍已經快到澇水了。從這裡往長安,不過四五十里路,騎兵用不了一上午就能兵臨城下。
與李道彥相遇的是尉遲恭率領的三千先頭騎兵。
尉遲恭所部,擔負著先鋒開路的任務。黃明遼給他的死命令便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向東,沿途不得停頓,直到長安城下。
黃明遼在長安生活過十多年,這裡人的德性他比誰都清楚。
長安之人,就不是一群能死守之人。只要隋軍兵臨城下,不用打,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選擇倒戈。
打到長安,光是象徵意義,就能讓整個關中,投降一半。
尉遲恭與李道彥相遇,眼看李道彥兵多,部下有建議尉遲恭紮營稍待,等後軍主力追上,再行出擊,也便穩妥。
但為尉遲恭拒絕。
等待黃明遼的主力,當然穩妥。可是他們先鋒部隊先行,和中軍隔著數十里地。等黃明遼率部趕到,大半天都過去了。
這每給長安多一分時間,長安的防禦便會穩妥一分。現在是舒服了,等到了長安城下,就難受了。
於是尉遲恭高聲喊道:“我等先鋒,本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遇到敵寇,不敢迎戰便退縮不前,還當什麼先鋒?諸位兄弟都是跟著大總管從西域的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豪傑,何懼眼前區區幾個李唐賊逆。”
眾人士氣高漲,於是列陣擊敵。
對面的李道彥,或許是這些日子,連戰連捷,打了不少勝仗,連自信心都比以前高漲了不少。
眼看隋軍數量不多,李道彥便有心主動攻擊破敵。
對此李道彥的副將史萬寶立刻阻止。
史萬寶的祖先出身出身西域史國,號稱是史萬歲的親弟弟,但也沒人知曉真假。這些年他混跡於遊俠之中,倒是得了個“長安大俠”的名號。
李神通在關中造反,史萬寶以為兄報仇為名,跟隨他一起在鄠縣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