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舉和郝瑗的死,讓李唐被緊扼的脖子鬆了一口氣。主帥和軍師相繼身亡,必然重創軍心,無論如何西秦也沒有大規模進入關中的能力。
至於涇州城,李淵早放棄了,能撐多久算多久吧。
藉著薛舉身死的良機,李淵開始重新調整部署。
除了派遣竇抗率軍進抵豳州,還派遣大將姜寶誼率軍六千,進抵土橋堡,護衛涇水通道;同時又命大女婿馮少師率軍四千,進抵蒲城。二人一左一右,堵住黃明遠進入同州和豳州的道路。
黃明徵的遊騎屢屢越過雙方的防線,深入同州、雍州等地襲擾,弄得整個關中雞飛狗跳、四處烽煙。這一次李淵只得以補窟窿的辦法,來防範南下的河北軍騎兵。
四面皆敵,處處烽火,哪哪的兵力都不夠用。為了保證各處戰場的兵員補充,李淵只得在關中大肆徵兵。
然而之前李淵入關中之時,關中的各處勢力,早就讓各家各族給瓜分乾淨,哪還有多少可用兵員。各家又將自己的勢力把持的緊,中央官府根本徵不到可用之兵。
眼看徵兵不行,李淵不得不採用抽丁拉夫的辦法,派出官府、軍隊,挨個在關中州縣進行強制徵兵。
各地官府為了完成徵兵任務,也不管家庭環境,更不管是否是老弱病殘,是個男丁便強制徵入軍中。徵兵之吏,如強盜、惡霸一般,挨家挨戶,破門而入。上至八十老農,下至十歲頑童,一股腦地被強徵過來,簡直是喪心病狂。
最後人還是不夠,連負責徵兵的官吏也無法倖免。
李唐費盡心思,終於徵兵八萬,可這些人能有多少的戰力,簡直是天知道。
不過因為這番徵兵之事,李唐在關中弄得士林憤痛,人怨天怒。更有甚者,振臂一呼,呼嘯而起,佔據村裡、山間,與官府相對抗。
關中百姓,無不痛恨李淵窮兵黷武,李淵入關中之時的好名聲,至此喪失殆盡。
李淵也知道關中四起的各種亂子,但他也沒別的辦法。若不大肆徵兵,增強軍力,就沒法抵禦西秦軍和河北軍的進攻。若是真的讓對方打進關中,他有再好的名聲,也沒法活命。
所以民心可以暫時一放。等到打退了西秦和河北軍,再來收拾便是。
李唐的局勢在持續的惡化,雖然敵軍沒有打進門來,但很多有識之士知道,殘虐害民,非王者之道。關中百姓對李唐的忍耐已經快到極限了,只待找到機會,便會成為立刻發生動亂。
不管是薛舉入關中還是河北軍入關中,李家在關中的統治,恐怕不會太久了。
旁人看得出的,李世民同樣看得出。
若論大局觀,現在的李世民比不上李淵。但李世民所在的位置,有些問題,看得比李淵還要清楚。
這些日子,李世民為了避開兵敗的風頭,只得待在家中閒居住。
他仔仔細細地推演了一下河北、西秦和李唐三方之間的實力對比,最終得出結論,李唐獲勝的可能性最小。
而且他四面觀風,很清楚關中現在醞釀的動盪,這些都是大的挑戰。
千頭萬緒,李唐哪裡能贏。
若是旁人,還有退路。但作為李家人,李世民卻沒有退路。
於是李世民蟄伏几日之後,便去見李淵。
無論是渭北戰場還是潼關戰場、豳州戰場,李世民也沒什麼意見。因為李神通、李建成、竇抗都不可能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