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李世民打的很不舒服,薛舉打的就更難受了。
薛舉自稱出身河東薛氏,其父薛汪擔任校尉,遷居金城郡。薛舉容貌魁梧雄壯,驍勇善射。其家錢財鉅萬,喜歡交結邊地豪傑,於是名氣漸長,稱雄於北方邊地。
邊疆之地,豪強勢力素來強大,尤其是隴右河西,自秦漢以來,朝廷想統治這裡,必須依靠當地的豪強。這些豪強勢力,或許在整個天下,名聲不顯,地位也不高。但卻是有兵有錢,再和羌胡、蠻夷相互勾結,宛如土霸王。
隋朝末年,天下生亂。年荒民飢,隴西盜賊蜂起。當時擔任金城縣令的郝瑗為討伐賊寇,招募兵卒數千人,並任命時為金城鷹揚府鷹揚校尉的薛舉為將。
薛舉眼看天下混亂,群雄逐鹿,於是趁著郝瑗召集當地官民,置酒饗士之時,和兒子薛仁杲及其徒黨於座中劫持郝瑗,假稱收捕謀反之人,又囚禁郡縣官員,開倉散糧以賑濟貧乏。等到薛舉控制局勢,隨即起兵。
薛舉自稱西秦霸王,建年號為秦興,封長子薛仁杲為齊公,小兒子薛仁越為晉公。
薛舉名聲在外,實力強悍,於是招附群盜,劫掠官馬。其兵鋒甚銳,所至之處城池皆被攻下。
尤其是薛舉統帥兩千人馬在赤岸擊敗隋將皇甫綰萬餘人,一舉佔領枹罕郡,更是讓他名聲大噪。
去年九月,薛舉在金城稱帝,封妻子鞠氏為皇后,兒子薛仁杲為太子,然後遷都秦州(天水郡)。
稱帝后的薛舉四面出擊,先後派人攻打河西、西平、關西甚至是河池等地。不過他雖盡取關西,但先在河西為李軌擊敗,又在河池為蕭瑀擊敗,攻打西平郡也不克,甚至薛仁杲出擊扶風,也是先勝後敗,被李世民擊敗。
西秦一國,被隋軍和李唐擠在關西的一隅之地。整個關西局勢,已經漸漸脫離了薛舉的掌控了。
造反之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次薛舉大覺出兵,也是要重塑威望,一舉擊破各方勢力對他的圍堵。
薛舉率軍,氣勢洶洶而來,本指望打一場摧枯拉朽的戰鬥,可惜碰上了李世民。
在高墌城下,強大的秦軍像是撞上了一堆棉花,有力使不出來。秦軍多方搦戰,唐軍就是堅守不出。
高墌城高大,城外的壕溝、拒馬、土牆形成一道立體防禦。任憑西秦軍如何攻擊,都不能越雷池一步。
西秦軍的戰力是強,但總不能用騎兵攻城。
連續奮戰接近一月,西秦軍就是鐵打的,也堅持不住。
這時眼看薛舉越來越暴躁不安,薛舉的謀士郝瑗終於面見薛舉,請求撤退。
郝瑗,薛舉的首席謀士,也是西秦戰略計劃的制定者。
作為被部下挾持的縣令,郝瑗沒有選擇為大隋殉葬,而是轉頭便投入到叛賊薛舉手中。
薛舉挾持他,他還為薛舉效命,按照後世話說,這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管郝瑗目的何在,但在薛舉這裡,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薛舉為人暴躁弒殺,狠起來親爹都不認,也就只有郝瑗能夠勸動他。
“聖人,咱們不能再在高墌城下浪費兵力了。高墌城堅,李世民這小兒拒不迎戰,擺明了想消耗我軍銳氣,以逸待勞。這些日子,我走訪軍中,發現各部士兵,已經銳氣不再,將領因為屢次失敗而士氣低落,士兵也因為連日的勞累怨聲載道。再這麼打下去,我軍就要敗了。
而且從秦州來的督糧隊伍上報,秦州糧荒,軍中不過十五日之糧。繼續打下去,就是能戰勝李世民,我軍糧草,也撐不到長安。”
薛舉聽了,卻是有些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