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突圍,雖然不管是凌敬還是裴矩,都籌劃良久,但說到底,要想成功,最後還得依靠黃維烈手中的軍隊。
謀事在人,成事在軍隊啊。
黃維烈雖然年級小,但自當年雁門之變後,便一直在禁軍中掌握實權。
這也是當年實打實地用命搏出來的軍功,自與那些功勳二代不同。更兼黃維烈性格剛毅樸實,雖然年少,但自有一股軍人氣質,頗受楊廣的寵愛。
江都十萬禁軍,也叫十萬驍果。但實際上正兒八經的驍果,也是最初的驍果軍,只有三支,分別為黃維烈、陳伯圖、沈光三個折衝郎將統帥。
驍果軍從當初關中各大家族的家奴、僕役之中組建,先後經歷過關中之戰、北伐之戰、平楊諒叛亂等戰,本來是楊昭的嫡系部隊,包括黃玠、薛世雄等人,俱是從驍果軍中走向軍中高層的。
等到楊昭死後,楊廣多次改組這支部隊,並將其牢牢掌握在手中。
雁門之變後,楊廣為增強護衛實力,將驍果軍補充在三萬人馬,分三個折衝郎將統轄之,並以果毅郎將為其副職。
折衝者,使敵人的戰車後撤,即制敵取勝。
每個折衝,有兵萬人,下轄八個雄武府。
楊廣設了驍果,但又想用府兵的方式管理驍果軍。於是將軍隊分屬軍府,在折衝軍之中設左、右雄武府以領之。以雄武郎將為主官,相當於一般軍府(鷹揚府)的鷹揚郎將;以武勇郎將為副職,相當於鷹擊郎將。
之後楊廣以驍果軍為天子親軍。而跟隨楊廣南來江都的隨駕禁軍,包括備身府、監門府,還有十二衛,為了與本部主力相區別,也被稱之為驍果禁軍。
所以十萬禁軍,也叫十萬驍果,但實際上雙方並沒有太大聯絡。
黃維烈所部為中折衝軍,下屬的果毅郎將為趙元恪。趙元恪是趙芬之子,趙元楷的兄長,明幹世事。
至於麾下八個雄武郎將,則分別是豆盧願師、李海岸、李仲威、於志本、張世立、宇文儒童、朱寬、杜睿。
八人之中,只有李海岸和杜睿是黃維烈的心腹。
至於其餘幾人,豆盧願師是豆盧毓的兒子;李仲威是李衍的兒子;於志本是於璽的兒子;張世立是張定和的兒子;宇文儒童是宇文愷的兒子。
這幾人皆是官宦子弟,關隴出身。
當前整個中折衝軍中,副將趙文恪的實力不強,在軍中也多負責一些雜事。從大勢上來看,基本上是黃維烈和於志本二人的對抗。
其中黃維烈控制李海岸、杜睿和張世立三個雄武府。而於志本控制了他本部和李仲威、豆盧師願三個雄武府,而趙文恪、朱寬和宇文儒童則是明哲保身,兩不相幫的主。
於志本雖然只是一個雄武郎將,但在軍隊裡的關隴子弟中,威望很好。
於志本之父於璽也就是個刺史級別的官員,連個國公都沒有,可他的祖父卻是大名鼎鼎的於翼。
因為於家和黃明遠的關係,於志本素來和黃維烈不睦,多有齷齪。他本身性格狡黠,又靈活多變。雖然和李仲威等人聯合起來對抗黃維烈,但什麼事又都做得滴水不漏,使得黃維烈無處發火,很是吃了幾次虧。
很難說楊廣將於志本放在黃維烈的營中,不是為了制衡黃維烈。
若是旁時,以中折衝軍這麼複雜的形勢,黃維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全部掌三軍。他再是黃明遠的兒子,也沒有那個實力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