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大勝之後,不作停留,便繼續前進,打掃戰場的事全交給了孫閔固。
孫閔固看著滿地百濟人的屍體,心中不住地感嘆,自己算是徹底上了隋人的賊船下不來了,若是隋人兵敗,他怕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雖然自己是被動的,可此時的孫閔固也只得請求老天爺保佑隋軍得勝。
黃明離在屯有城得勝之後,眼前便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沿著帶水南下,逆著扶余順北上道路,一路收復南面各城。
料想南線各城的百濟守軍並不會有太多。
另一條便是躲過百濟水師的巡查,秘密向西,渡過帶水,主動找百濟人決戰。
黃明離略一思索,便決定繼續向西。他的目的便不是攻城略地,而是重創甚至是殲滅幾支百濟軍隊,增長三軍之士氣。
敵主力在帶水以西,他自是要去以西。當然若是黃明離知道百濟援軍就快到了的話,恐怕就不敢這麼冒險了。
出乎意料,隋軍輕鬆地渡過帶水,百濟人在此並沒有設防,只有十多條稀拉拉的湖船沿河巡邏。
此時岐味手中兵力也著實不足,既有要佔領各地,又要保持手中有足夠的戰力,很是為難。
尤其是進攻不順,頓兵於長口城下。
長口城濱海,是座海邊要塞。隋軍撤退之時,軍中隊正沈那主動請纓,希望留在長口城禦敵。
沈那是當初鳳城兵敗被俘後加入隋軍的。他加入隋軍之時戰爭臨近結束,所以只做得一個隊正的位置。不過其人勇武過人,周圍袍澤常稱其為“飛將”。
隋軍撤退,沈那卻覺得隋軍過於畏怯,放著好好的堅城不守,白送給百濟人,豈不是犯傻。
沈那其實算新羅人,他家在漢江流域,臨近百濟,屬於常年戰場,因此對百濟人仇恨深重。
當時隋軍的命令是大步後退,駐紮在長口的鷹揚校尉自是要接受命令。不過有人願意留下,他也樂得能給百濟人制造麻煩,於是便任命沈那為長口城主,抵禦百濟軍隊。
沈那這個城主,任命地有些兒戲,根本沒有什麼法效性。但沈那卻不這麼認為,作為一個有野心的年輕人,他把這一仗當作自己成功的基石。
隋軍離開之後,沈那手中只有幾個舊友跟隨。
眼看大戰就要來臨,沈那召集城中的大戶和百姓,恐嚇他們百濟人打來了,要屠城,並言之鑿鑿地告訴眾人,南面的漢城等地都已經遭到了百濟人的毒手。
屠城之事,城中百姓哪裡知道真假。但高句麗與百濟是世仇,雙方仇殺多年,城中百姓本能地便相信沈那。
眾人把沈那當成了主心骨,於是沈那號召城中百姓,隋軍逃了,他們要自己保護自己。
沈那召集了青壯千餘人,準備誓死守城。
但是沈那也很清楚,只靠這千餘人,是很難守住城池的。於是沈那下令城中百姓連夜趕作旗幟,盡插到城頭之上,以作疑兵。
岐味遠道而來,聽聞城中兵馬眾多,心中大驚,於是不敢貿然前進,而是命令部下穩紮穩打地前進。
如此耽擱兩日,百濟人到達城下,卻發現城頭之上,並無一杆隋軍旗幟。岐味聞之大惑不解,還以為隋軍故意設的埋伏,心中更是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