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這個人,能在大隋開世家大族造反之先河,也算個人物。
在黃明遠看來,楊玄感是有能力的,但其性格缺陷實在很大,能做個諸侯,但也僅此而已。若是做一名梟雄,怕是還差點。
楊玄感幼時不成器,世人大都認為他痴呆。只有父親楊素常對所親近的人說:“這個孩子不痴呆。”雖然楊素對楊玄感報了很大的期望,但楊玄感在父親庇佑之下,也並沒有表現的多出色。
楊玄感這個人,體貌雄偉,為人勇武,是個猛將。但他愛讀書,而不好武事,行事多好謀,總喜歡耍一些陰謀詭異,以示聰明。
但他同時又缺乏決斷力,往往會因為頭腦發熱而做事,事後又會後悔,不能深思熟慮。黃明遠便曾言楊玄感“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不過一袁紹矣。”
這一次楊玄感之亂,與其說他是完成楊素多年的夙願,還不如說是屬於頭腦發熱的產物。
楊玄感要造反沒錯,但手中無兵無將,所能依靠的,只有楊素的餘蔭。
楊素、楊約、楊文思、楊文紀死後,楊家漸漸勢微。楊玄感本人也就是有個楚公的名頭,先後鴻臚卿、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的職務,因為不怎麼得楊廣的信任,在朝堂上也就是個閒人。
但楊玄感並不這樣認為。
楊玄感這個人,走的也是養士養望的路子,其人以愛重文學為名,門下有很多四海知名之士,當然這些人大多都是欺世盜名之徒。
因為有人替楊玄感吹噓,其聲名倒是很響亮。楊玄感本人也漸漸沉浸在自己在這種驕矜的氛圍中。
雖然楊素曾告誡楊玄感不得輕易起兵,楊玄感也含淚答應,但大業四年,楊素死了沒兩年,楊玄感便忘記了老爹的遺囑,想著動手。
楊玄感因累代尊貴顯赫,有大名於天下。朝中文武百官,大多是他父親手下的將吏;又見朝綱漸漸紊亂,楊廣又一天比一天愛猜忌,他心中不安,於是與諸弟謀劃,準備廢掉楊廣,立秦王楊浩為帝。
不得不說楊玄感心真大。他怎麼就覺得自己可以成功。
楊玄感隨楊廣巡幸河西,途中經歷了大斗拔谷之難,當時楊玄感便覺得天命不在楊廣,便準備趁機襲擊楊廣。還是他的叔父楊慎對楊玄感說道:“朝士的心還是一致的,皇上還沒有垮臺的跡象,不可胡來呀!”
其餘諸弟也不同意,楊玄感這才作罷。
終於楊玄感又蟄伏了幾年,漸漸取悅了楊廣。而因為楊素已死,楊家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楊廣為了以示自己對舊臣寬仁,便也逐漸重用起楊玄感,將他從虛職禮部尚書遷為兵部尚書。
楊廣東征高句麗,楊玄感也等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機會。
楊玄感請求道:“臣家世代承受國家大恩,得到的寵愛超過了應得到的,如不立功於邊塞,何以塞責?如邊疆有風塵之警,臣願執鞭於戰陣之中,為國立功。”
楊廣聽後大喜,當著朝臣的面讚揚楊玄感,並說道“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此言不假。”
而透過此事,楊玄感使得幾個弟弟都成了軍中將領,掌握了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