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轉,很快便進入大業三年。
年初,楊廣任命張衡為御史大夫,罷相事,算是免了相職,使其專掌御史臺。說不上是升還是降,張衡本來在宰相里面存在感就低,而這兩年,楊廣身邊的核心事務也漸漸轉到虞世基、裴蘊那裡。對張衡來說,他本就為人耿直,性格直率,擔任御史大夫似乎更合適。
不過黃明遠卻是有些擔心,張衡這兩年與之前相比變化不大,但天子的性格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張衡還以事晉王、事太子的方式對待天子,能不得到楊廣的疏遠。
至少在黃明遠看來,張衡罷相,是楊廣要拋棄那些不喜歡阿諛的直臣的一個訊號。
同月,納言楊達遷為右衛大將軍,罷相事。
楊達這位不管事的宰相總算是卸任了。他能成為宰相,更多的是因為他宗室身份,但楊廣卻並不看重宗室。
二月,楊廣命令內史令楊約到京師祭祀祖廟。楊約走到老家華陰,想到兄長新喪,因此便決定繞道前往拜哭。此事為御史知道之後,上書彈劾,楊約因此被坐罪免官。
整個大業三年初,楊廣一口氣罷了三位宰相,初登基的八相此時只剩下蘇威、牛弘、裴矩、黃明遠四人。楊廣也不增補宰相的人選,反而讓增補裴蘊為給事黃門侍郎,虞世基為內史侍郎,參與朝政。
每每有朝中政事,皆是楊廣與裴蘊、虞世基二人相商,然後交給朝臣辦理,反而把蘇威、牛弘幾個宰相排除在外。
蘇威、牛弘、裴矩三人都不是那種性格強勢的大臣,也不敢與楊廣爭權,而黃明遠更是成了第二個楊達,也不參與諸多事務。至於裴蘊、虞世基,唯諾取容,不敢忤意,因此大權皆操於楊廣一人之手。
楊廣大權獨攬,駕駛著大隋這個龐然大物在楊廣獨有的軌道上超速前進,不能停止。此時,已經沒有人能夠讓這輛超速的列車降降溫了。
三月,辛亥(初二),楊廣返回長安。
月中的時候,傳來訊息,慜太子楊勇六子皆死。
黃明遠知道這個訊息之後一驚,不是楊勇的兒子才被流放嶺南了嗎?怎麼這麼快便死了。
楊勇去世之後,留下八個兒子。其中楊裕因為之前黃明遠刺殺案早死,楊儼因為仁壽宮變而死,還有六人存世。
當初仁壽宮變,雖然楊儼是主謀,但黃明遠勸楊廣不要將其名字公佈,只推給柳述、元巖二人。畢竟楊儼與楊勇牽連太深,容易給不軌之人口實。
楊廣同意了黃明遠的做法。
這楊儼便被傳在朗州養病,直到大業元年初,黃明遠平定楊諒之亂,才傳出楊儼在朗州病逝的訊息。
至於楊勇諸子,楊廣開始沒想著處置他們。
前年,滕王楊綸、衛王楊集被告發怨恨詛咒皇帝,因此除名為民,流放邊郡。而楊廣又想起了他六個侄子。
對於楊廣來說,前太子留下的六個兒子就是隱患啊。誰知道這幾個人哪天被有心人利用,偷偷逃了出去,便打個旗幟造反。這種事成功不了也折騰死你,折騰不死也噁心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