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怪不到仙神的頭上。
但也不是百姓的錯。
白貴很清楚這一點。
崇禎年間旳內閣大臣楊嗣昌曾經寫過一首《西江月》,其中有句話,“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這句話是在諷刺明末造反百姓,不應該揭竿而起,而應該老老實實的做一個餓殍。不然就如奮臂的螳螂一樣,遲早會被朝廷的車騎碾碎。亦是語出莊子的《人間世》:‘(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資訊的不對稱,導致百姓愚昧,從而被仙神收割信仰。
愚昧不是罪。
從古至今,愚昧從來不是罪。
“你為了什麼而讀書?”
白貴猶記得徐秀才曾經問過他的這句話。
他的回答是,為了知道道理而讀書,他想知道在耕田的時候,為什麼有壟有圳。先人只傳授了經驗,而學堂能傳授給他知其為何物的知識。
為了什麼而讀書?
這一次,白貴作為掌握知識頂端的仙神,再一次叩問自己。
“杜子美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搖頭。
這是杜子美的志向,卻不是他的志向。
“帝君,小王已在王宮中設宴,還請帝君和娘娘恩允。”
比丘國國王深深一躬。
楊嬋玉容泛喜,她聽到比丘國國王將她和白貴湊到一塊,心中喜不自勝,對白貴傳音,問道:“白大哥,你怎麼決定?”
見白貴沒回答她的話,她怔了一下,正欲再問,可忽的見到了白貴若有所思的模樣,就心裡大體有了數,“帝君和本神尚有要事在身,耽擱不得,此次宴請就免了吧。”
比丘國國王臉色愕然,但也不敢違逆聖母娘娘的旨意,只得帶領百官退走。
繁花如錦的人潮退去,留下的只有寒衣庇體的百姓。
他們佝僂著身子,跪地向顯聖的仙神祈禱、
“悟道,白大哥悟道了。”
楊嬋向眾人解釋道。
她家學淵源,見識不淺。
似白貴這等大羅道統出身的天仙,一個個心性剔透,悟性驚人。例如釋迦摩尼一千多弟子,盡是開悟之人。一旦開悟,或許在修煉上不會比別人肉眼可見的更快,但終有一日,會抵達彼岸。
悟道,悟透了這一道途,就相當於在彼岸拋錨定點。
剩下的,只需一步步去求索就行了。
這個道,可能是法則,可能是志,是願,一切皆有可能。
但道路已確定,卻不代表,這一條路有走過去的可能。
譬如地藏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一條道,就是地藏佛的道。只待他度盡了地獄中的惡鬼,那麼就算是得道了。
但地獄的鬼物,又怎麼可能真正度盡。
……
“讀書為了什麼。”
白貴看向地面上跪著的蚍蜉,蚍蜉也有強弱之別,僅有寒衣的蚍蜉,無疑是最虛弱的,他忽而明白了什麼。
讀書第一步。
為了改變命運,出人頭地。
讀書第二步,
是為了讓和他以前一樣的人,也有出人頭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