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練、摔打:將泥塊進行摔打揉勻,用手精心揉制,直到泥不粘手,然後用塑膠袋包裝,保溼堆藏,自然發酵半年左右,俗稱“醒泥”。
第二階段:練泥製作坯體。
取量。
取醒好的泥料若干,反覆打壓揉摔,讓泥塊結構緻密,內部沒有任何氣泡,然後按所需稱重取量。
拉坯:將稱好的泥料若干放上拉坯機制作坯體,將泥捏成窩頭的形狀,罩在轉盤上,在拉胚的過程中要保持泥料不能來回搖擺,還要注意壎壁的薄厚,薄厚要適中,太厚音色會太悶,太薄音色太輕飄。
壓光:製作成型的坯體室內晾置,達到一定硬度後,精細修坯壓光。壓光是把壎的表面磨光,把稜角去掉,表面變得光滑、發亮為止,在經過反覆調整和壓光之後進行開孔打眼。
開孔:按要求開吹孔和指孔,用兩手自然將壎托住,先用筆芯在需要開孔的地方做記號,然後使用專門打孔的工具逐個開孔,共開了十個孔。
雕刻:在壎的表面雕刻一隻黃鶴,幾朵白雲。
陰乾:將壎擱置陰乾,不能暴曬或者風乾,以防裂坯。
第三階段:初調音階段。
初調音: 此階段是將一枚罐狀坯體變成一件樂器最關鍵的環節,也是制壎工序中最耗費功夫的階段,要求調音師必須具備一流的音樂知識及演奏水平,經過調音師嚴格試吹調校壎的音準、音質以後,一枚合格的陶製吹奏樂器就初步形成了。
第四階段:進窯燒製。
燒製:把調校好音準的幹坯小心翼翼裝進窯內,然後開始點火燒陶,經過約70個小時的連續燒烤,最高溫度可達1 100 ℃,然後逐漸停火慢慢冷卻,30多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出窯了,降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驟冷驟熱,這樣會使壎出現破裂,在燒製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與溫度。
第五階段:復調音拋光美化。
精調音:出窯後的閒雲野鶴陶壎經過仔細檢視、試吹、挑選,拋棄燒裂變形的殘次品,剩下的合格產品再一次進行精調音準音質,讓每一個音準音色更有張力,讓低音圓潤渾厚,高音嘹亮,提高每一個音孔的靈敏度,這樣做出來的壎才會更出色。
打磨、拋光,最後拋光美化外觀,一件精美的樂器壎就此誕生。
最後,陳青牛用閒雲野鶴陶壎吹奏起了一曲幽怨,悽婉、柔美的《凝望眉》。
宋檀兒聽著閒雲野鶴陶壎發出幽遠,沉靜、又帶著一絲明朗的壎聲,紅樓中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眠芍、晴雯撕扇,香菱學詩等名場面似放電影一般自她腦海中浮現了出來。
過了一會。
陳青牛吹完了一首凝望眉,壎聲戛然而止。
宋檀兒愣了一會之後,回過了神來,點了一下手機螢幕,停止錄製影片,走到了陳青牛身邊,將直播杆遞給了他,伸出手,語氣輕快道:
“讓我吹一下你做的閒雲野鶴陶壎!”
“檀兒,給你!”
陳青牛將閒雲野鶴陶壎遞給了宋檀兒,取下直播杆上的手機,將直播杆放在一旁,剪輯影片。
宋檀兒將閒雲野鶴陶壎放在嘴邊吹,頓時幽遠,沉靜、又帶著一絲明朗的壎聲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