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河套地區的黃河河水,也現在迅速上漲,此時水位已經突破到3.7米,淹沒了沿岸大片低窪地區。
在後世的烏梁素海位置,河水迅速洶湧而入,這個湖泊被提前一千多年造出來。
新曆5年,12月16日。
河套氣溫下降到零下12攝氏度,這極大加強了冰壩的建造和維護。
經過半個多月的蓄水,黃河在河套平原東部的水面高度上升到8.3米。
而在北進渠附近,黃河水面也抬升到5.5米。
早在這裡緊盯著的古求新,知道不能等下去了:“掘開攔水壩。”
轟!攔水壩被爆破炸藥炸開一道小口。
頓時洶湧澎湃的黃河之水,宛如萬馬奔騰一般,從那一道缺口之中擠過去,壩體迅速被衝開。
冰冷刺骨的水流,在狹長又鬆鬆垮垮的渠道中一路向北。
北進渠全長176公里,平均寬度只有5米,這極大提升了水流的流速。
不到15個小時,河水就衝進來瀚海低地,瀚海低地的平均海拔只有800~1000米,而河套平原的海拔卻是900~1200米。
而在北進渠與黃河的交集位置,海拔則在1100米左右。
如此一來,雙方形成了至少100米的落差。
本來就被配合了岩層、土層的北進渠,在重力加速度的影響下,加速侵蝕渠道兩側和底部,不斷加寬和加深著北進渠。
而隨著時間推移,河套地區的黃河河水並沒有下降多少,但也沒有繼續上漲。
顯然上游匯入的河水,被北進渠消化了。
不過這僅僅是冬季的流量,要知道黃河上游冬季的流量,也就50~90億立方米左右,夏季才是真正的大頭。
源源不斷的河水,不停的衝入瀚海低地,很快就在低窪的地方,形成一連串的湖泊。
與此同時。
在冰壩攔河之後的下游,本來冬季就沒有多少河水的河道,河水變得更加稀少,一部分河道甚至直接斷流了。
在雲中平原(土默川平原)西側的古九原遺蹟(今包頭)附近,開始按照地形,建設雲中大壩。
由於上游已經把水攔截了,現在這裡的河道只剩下冰塊。
之前被安排過去支援北進渠工程的勞工,有1.8萬人被調到這裡,開始修建雲中大壩。
不過雲中大壩並不高,高度只有80米左右,採用重力壩的設計,而且設計的儲水高度,最高只有45米。
這主要是考慮到工程量,以及安全性,唐菲林對於黃河中游的航運價值並沒有太都得考慮。
其實等黃河中游的階梯水庫完成,這裡的航運價值才會被重新開發,大不了多建設轉送站,透過船舶接力的方式進行運輸。
至於船閘升降機的方案,這是未來才考慮的事情,現在沒有那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