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菲林點了點頭:“是的,陰山分東陰山,和西陰山(狼山), 中間存在一片地形平緩的谷地,東西寬度18~30公里,南北長度40~45公里,平均1000~1500米,和黃河在河套平原的高度處於同一水平。”
“我計劃挖掘一條引導渠,然後利用黃河的凌汛,堵塞黃河河道,讓河套平原的水位抬升,然後向北衝河,引黃河進入大漠。”
宋缺此時才發現,漠南、漠北之間的大漠,竟然存在一連串的低地。
“瀚海低地的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比河套平原低了幾百米,而且距離黃河的河套河道,只有150~160公里,只要衝出一條河流,那黃河上游的水,就可以分流一部分到瀚海。”
宋缺還是有些擔憂:“唐部,從上游分流黃河河水,那中游和下游會不會缺水?”
“這就是我的第二部分計劃,造湖。”
唐菲林指著秦地、晉地,黃河從中間將兩地一分為二,這也是黃河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
“在秦地的黃土高坡上,建立水壩截流進入黃河的河水,然後整個黃土高坡全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這裡只作林場和牧場,減少農耕活動。”
“而秦晉段的黃河故道,改造成為階梯水庫,徹底不再作為常規河道,黃河下游只剩下渭河、汾河作為上游,秦晉階梯水庫只作為季節水量調節。”
“如此一來,沒有了秦晉之地的泥沙輸入,黃河下游河水含沙量將迅速減少,然後在下游平原上選擇低窪的地區,作為洩洪湖泊,我計劃劃出10~20個湖區,將黃河下游絕大部分的水流留下來。”
顯然這個計劃是瘋狂的。
簡直是要將黃河肢解,上游、中游、下游都被分開了。
當然,以黃河此時的流量來看,這個工程還是具備可行性的。
如果是後世那種到處缺水的情況,別說改道進漠南了,沿途各地都不夠用,到處截流河水,黃河下游都快斷流了。
隋唐時期的黃河年流量大概在800~1000億立方米左右,上游截流200億立方左右;秦晉中游截流200億立方左右;下游還剩下400~600億立方。
然後透過大量湖區,將300億立方水留在關中平原、華北平原,剩下的才流入渤海。
由於上游中游的截流,導致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降低,這樣一來,地上河就可以得到遏制,渤海被填平的速度也會減慢幾十倍。
而且秦晉階梯水庫的存在,不僅僅利好秦晉的沿岸地區,好用在上游和下游缺水的時候,起到緩解效果。
如果下游因為極端天氣,導致降雨量暴漲,還可以透過各個部分進行調節。
按照唐菲林的設計,秦晉階梯水庫的存在就是調節整個流域的核心,無論是攔水入漠,還有放水南下,都是非常重要的。
“話說這個工程,是有生之年系列吧?”白玉樓吐槽道。
唐菲林聳聳肩:“並不是,因為階梯水庫是最後建設的,第一階段的大湖計劃、第二階段的北進計劃,都不需要建造大型水壩,只有第三階段的階梯計劃時,才需要建造一系列水壩。”
白玉樓又拿起另一份計劃書,額頭上冷汗直冒的說道:
“不過這個瀚海計劃是什麼鬼?”
唐菲林不在意的擺擺手:“以後會用到的,畢竟黑水的年流量有3000~4000億立方,相當於3~5條黃河,我打算截流一部分,用於建造瀚海運河。”
從地形來看,瀚海低地和黑水上游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同一個海拔,確實存在引黑入漠的可能。
只是這個工程量一點感人呀!
白玉樓還沒有來得及吐槽。
唐菲林又繼續自言自語起來,似乎在盤算著將鮮卑利亞上的北海湖,一部分河流引入黑水,然後增加黑水上游的水量。
在一旁的宋缺,整個人都快傻掉了。
他剛才還在感嘆黃河計劃的天馬行空,現在看來是小看了唐菲林的腦洞大開。
宋缺又想到此時還盤踞著關中的李唐,以及漠北的東部突人,顯然唐菲林等人並沒有將這些勢力放在眼裡,連規劃圖都直接出來了。
不過唐菲林初期的大湖計劃,倒是沒有什麼難度,畢竟只要完成退耕和遷移,就可以引黃河灌注,這些湖泊還是非常容易改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