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有十幾米寬度的河道,此時已經被擴大到30~40米左右,深度方面也到達了3~4米。
當然,這是河水氾濫想法資料。
唐菲林估計在河水消退之後,西江上游河道的寬度,會維持在20~30米左右,深度在1.8~3米左右。
而且上游與中游的水位落差,也會進一步縮小。
再透過二次精修,靈渠運河的運輸承載能力,將獲得巨大的提升。
根據唐菲林的估算,在降水量充沛的夏季,靈渠運河的最大通行船隻,可以通行排水量500噸以下的平底水泥船。
而到了冬季流量減少的季節,也可以透過水庫調節河道水位,維持排水量200噸以下的通行條件。
比起之前只能透過10噸以下的小木船,通行能力提升了20~50倍。
而且這種束水造河的方式,是可以不斷使用的,不過以後只能在遇到大暴雨的時候,暫時封閉運河,逐步加深加寬河道。
這種方法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可以讓長江改道珠江,因此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後世之所以不用這種方法,那是因為河流兩岸的人口密集,而且人為製造洪水和水土流失,一個不好可不是掉烏紗帽的事情,而是要小命不保。
而現在南方各地人口不多,河流沿途人口的遷移也方便。
當然這個方案只適用於山地地區的河流,對於平原地區的河流,雖然可以用,但效果會減弱很多。
畢竟山地地區容易修建水庫,而且有重力勢能的加持。
一天後,靈渠周邊開始放晴。
而湘江上游的衝河工程,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一大半,一切都在唐菲林的計劃之中。
在珠江口附近,洪水帶著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甚至直接將海岸線向南推進了十幾米。
當湘江上游完成衝河之後,河道和西江上游差不多。
唐菲林下令拆掉靈渠臨時水庫的一部分南壩,只保留之前的鋼筋混凝土水壩,在河道上的臨時壩肯定不能保留。
當然,工程此時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就要對靈渠運河進精修,同時修建幾個真正的水庫,用於調節靈渠的水量。
完成衝河之後,唐菲林便急匆匆離開了。
因為珠江(北江)—長江(贛江)—浙水的運河,也進入最後的階段了。
其實這一條的運河,比如靈渠還早進行衝河,去年年底的珊瑚颱風期間,唐菲林就利用龐大的颱風降水,硬生生加寬加深了浙水。
而北江、贛江上游,做好了準備,只要臨時水庫儲備足夠的水量,加上遇到大暴雨,就可以開衝了。
剛好近期江南進入梅雨時節,河流上游的降水量接近臨界點。
其實運河在價效比上,哪怕是後世的二十一世紀,仍然比鐵路具備更高的價效比,特別是那些不考慮保質期的大宗商品,如果可以走水運,他們不會選擇走鐵路。
例如德意志的魯爾工業區,運河一直沒有被淘汰,仍然充當鐵礦石、煤炭的運輸主力。
而唐菲林和鄭森等人明白,修建鐵路的成本太高,而且維護成本也不低,特別是在古代的大環境下,運河才是王道。
至於鐵路方面,華北平原才是最適合的修建區域。
當唐菲林急匆匆趕到北江上游的時候,當地的儲水量已經達到了標準。
他迅速下令掘壩衝河。
贛江和北江成功完成衝河,河道被擴充到足以通行200~500噸的船隻。
……
唐菲林忙碌禍害長江和珠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