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田的畝產低下,我粗略看了一下島上的人口結構, 從事農業的人口大概在6300人左右,而島上最多隻能開墾7.5萬畝。”
“因此我決定, 每人分配10畝耕地, 糧稅的比例設定一畝一公斤。”
翻著小冊子的顧元釗,直接蒙圈了,他著急的提醒道:“總督大人,一畝一公斤?這個稅收我們吃什麼?”
其他人也看完了小冊子上的畝、公斤之類,和現在的單位,進行了一番換算後,也同樣懵逼了。
“鼠目寸光。”鄭森冷哼一聲。
眾人瞬間如墮冰窟, 又不由自主的回想起, 被生死符折磨的感受,身體開始微微發顫著。
“現在倉庫裡面還堆積著八萬四千石糧草, 就算是我們不耕田,也可以維持一年半左右,我一畝收一公斤, 你們以為總督府就沒有糧食了?”
鄭森接著公佈了第三項制度,即專賣制度。
規定境內的一切商品,只能由總督府專賣,其他人未經允許,私下販賣商品,將觸犯非法經商罪。
他不需要向農民收重稅,同樣可以讓農民心甘情願的賣出糧食,還要對總督府感恩戴德。
直接控制食鹽、布匹、鐵器,就基本足以了,鹽是必需品、布是保暖的、鐵器是工具,農民只能向總督府購買。
而他們只能透過出售糧食,獲得相應的貨幣,然後用這些貨幣, 購買必需的物資。
強制收農稅,那是最笨的辦法。
聽到這裡,讀過一些書的顧元釗,才知道鄭森的全盤打算, 透過這種方式,確實可以讓農民出手多餘的糧食。
以每人10畝來計算,理想情況下,一年可以生產1000公斤幹稻穀(早稻),以及500斤蠶豆(秋種)。
而就算是每個人農民都是大肚漢,每年每人最多吃400公斤稻穀,平均應該在300公斤左右(單純吃糧食的情況下)。
在這個計算公式中,農民人均富餘700公斤稻穀、500公斤蠶豆。
考慮到天災人禍,農民至少會庫存一年的糧食。
加上自然因素導致的糧食減產,鄭森設定的農民人均年糧食富餘量,大概在300~500公斤(包含蠶豆)。
在一部分富餘量,就是可以透過商品交換,從農民手上收購上來,透過工業農業的剪刀差,既保證了農民的溫飽和低稅收,又讓工業很多穩定的訂單,以及獲得大量的糧食,作為社會壓艙石。
當然,鄭森也考慮到了天災連續出現的情況,這就需要龐大的戰略儲備庫,以及廣闊的糧食產地,和便利交通補給線。
不過當前,人革聯只佔據胡逗洲一個地方,考慮的事情,只能侷限於江南附近。
他和白玉樓、唐菲林等人,早就完善田畝法、農稅法、工商管理法、公企法,加上徹軍制,幾乎是環環相扣的管理系統。
除了制度、經濟的轉變,鄭森對於軍事也異常重視,他知道胡逗洲被攻佔的事情,遲早要暴露。
到時候他們將面對海沙幫的拼命反撲。
因此戰兵人數被提升到1200人,這幾乎是胡逗洲的人力極限狀態了。
不過因禍得福,隨著這幾年的天災人禍,島上的人口,主要是青壯年為主,老弱病殘沒有那麼多。
白玉樓已經準備好了整軍計劃,但他並沒有太過於依賴這些新兵蛋子,而且海沙幫也不是正規軍,只是一群江湖草莽,他有信心可以解決對方。
而且人革聯接下來,肯定要向太湖、舟山群島等地區擴張,增加控制區的戰略縱深,也是為了增強抵抗天災人禍的抗性。
翻天覆地的改變,伴隨著旭日東昇,在這一片熱土上轟轟烈烈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