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山村到青陽鎮有五十里路程,且大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只有在臨近到達的一小段才是官府主持修建的青石道。因此,即使易文催動輕功全力趕路,也花了三個多時辰才趕到。
這青陽鎮是這些年才設立的一個小鎮。這裡原本是周邊幾個山村的村民的固定集市,隨著前來趕集的人數增多,便有些頭腦敏捷的商人在此處投資興建了不少酒肆,逆旅。也有些商人乾脆在此定居下來,專門進行農畜產品的營生。集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官府便也就順水推舟設立了這青陽鎮。
剛踏入這小鎮,易文便覺此處真是熱鬧非凡。還在鎮子的邊緣地帶,就能看見各色人等拎著大包小包賣力吆喝著。更有人直接牽著豬馬牛羊四處尋找買家。
在人群來往如此密集的地方,有些聰明的小販便就地拿木箱木板做成一個小攤,販售些雜食粗茶之類的。即使是各家都常見的烤玉米烤土豆,在這裡也引得人們排隊競購。
易文瞧見了這些小攤,這才發覺自己早已飢腸轆轆。伸手進包袱裡掏了掏,想拿些錢財,突然想起自己全身上下也只有孫大娘給的那一塊銀元。
這銀元是大周皇朝所熔鑄併發行的貨幣,一塊銀元便價值一兩銀子,是可直接向官府兌換成白銀的。尋常的一戶平民人家一個月的吃穿用度也不過兩塊銀元。孫大娘往易文的包袱裡塞的三塊銀元,不知是兩口子省吃儉用多少月才省出來的,所以易文只敢取了一枚充作盤纏。
百姓之間的交易往來一般不會用銀元這等昂貴的貨幣,更為流通的是銅幣。諸如這些小攤販所售賣的食物,大都只需幾文錢一份。一千文銅錢可兌換一枚銀元,不過官府並提供兌換,只能去民間的錢莊之中兌換。
易文從擁擠的人群中擠出,進入了小鎮中心,想著找家錢莊趕緊將這銀元換了,否則連吃飯都成問題。
小鎮的中心只有兩條長街,橫豎交錯著,當地人直接按照方位將其稱為東西街與南北街。東西街上開設的都是些酒樓旅館,供有些閒錢的人來此消遣;南北街則坐落著各大商會在此開設的分店,專門用來收購一些特定的產品,例如藥材之類。
而在兩條街的交匯處,是興德縣縣衙在此的駐地。這青陽鎮每年為興德縣帶來大把銀子的稅收,縣裡也是相當重視,直接派了一名主簿在此維持秩序,也方便課稅。這主簿可是朝廷命官,雖然只是個九品芝麻官,但在當地百姓眼裡,這就是官老爺。
進入鎮中心後,人群就不再擁擠了,這裡走著的大都是些穿長衫綢衣的商人,他們只會進行大額物品的買賣。
易文在街上隨便攔了一人,打聽了下錢莊與那私塾的位置。那人便直接指了南北街上的一家錢莊給他,但說到私塾時,這人卻有些猶豫了:
“私塾?我在這鎮上五六年了還真沒聽說過,不過聽說在鎮子的郊外有所荒廢的古寺,便有個教書先生在那裡招收學生。”
易文也有些疑惑,秀才對於讀書人來說確實只是個開始,但對於百姓來說卻算得上士族豪紳了。再加上開設私塾其實獲利也著實不菲,不至於連所宅院都租借不起而跑到什麼古寺之中講學。
將這些疑問擱置一邊,易文朝著那人所指的方向走去,先把銀元給兌換了。
走不出幾步,易文便看見了那錢莊。在這繁華的南北街上,這錢莊坐攬了一座大宅院,面積抵得上左右兩家商鋪之和。門口代替招牌的是一座一人高的巨石,上面刻了四個大字:孫氏錢莊。
那字型蒼勁有力,不外乎是哪位書法大家所寫,而後再刻印上去的。
在大門兩側還有兩個家丁,手持檀木長棍,魁梧地屹立著。
即使易文前世幾乎看遍了天下的繁華,卻也沒想到在這樣一個小鎮上竟有這般氣派的錢莊。
易文剛剛踏進大門,便有一身著紅衣,酥胸半露的妙齡女子迎上來。她看到易文如此年幼,只稍稍愣了一瞬間,隨後便又在臉上浮起了淡淡的微笑,用如同蜜餞一般的聲音問道:
“這位小少爺,請問光顧孫氏錢莊有何貴幹。”
易文到底是活了兩世的人,更何況現在只是一名孩童,他對這般絕色女子也無任何特殊感覺。直接了當道:“我要兌些銅錢。”
“小少爺要兌何數目的?”
“一枚銀元。”
紅衣女子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一枚銀元對這孫氏錢莊來說就是每天處理量的九牛一毛。但她還是彬彬有禮地接過銀元,轉身進入了賬房,不一會便拿著數吊銅錢出來,雙手遞給了易文。
這每一吊銅錢上都有印著孫氏錢莊的封條,表示這是經錢莊清點確認後,這一吊錢確實是滿一百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