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所說的科舉考試一事,不知兩位是何看法?”衛安用期許的眼神看著諸葛亮和郭嘉,“新朝初立,人才短缺啊。”
“陛下,這政策是個好政策,只是......”諸葛亮遲疑了一下道,“只是此舉會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滿,而目前的世家大族,仍然是人才的主要陣營,寒門士子畢竟還是少數,此事切不可操之過急。”
衛安靜下心來思索了片刻,確實,諸葛亮的擔憂不無道理。
就目前而言,天下士子出身世家,若是現在貿然得罪世家,著實是唐突了些。
畢竟,雖然現在新書的推出,降低了書本的價格,為寒門士子讀書提供了便利,但畢竟新書推出時間較短,寒門士子能得到讀書機會的並不多。
“若是馬上開科取士,效果不佳不說,必然會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對。”諸葛亮輕搖羽扇,“不如定個期限,以五年為期,五年之後開科取士,這五年,便是給世家大族的緩衝時間。”
“好,就依孔明之策。”
“陛下,大司馬求見。”小太監劉鵬小心翼翼的前來稟報。
“快傳!”
衛安聞聽是司馬懿,自然是高興非常,他關心的是司馬懿的番薯和玉米。
司馬懿見諸葛亮和郭嘉都在,快步上前跪拜道,“參見陛下!”
“仲達無需多禮,快平身吧。”衛安虛抬了一下手。“仲達快請坐下說話。”
司馬懿與郭嘉和諸葛亮也分別見了禮,這才坐了下來。
“仲達此行收穫如何?”衛安最關心的還是此行的收穫,當即開門見山問道。
“回稟陛下,此行不負陛下厚望,帶回了番薯和玉米若干。”司馬懿說著,開啟了隨行帶著的一個包袱,裡面正是後世的紅薯和玉米,“臣擔心有所損壞,一路上未曾耽擱,星夜趕路,不過最累的還是子喬,子冠和子羽。”
“仲達此行辛苦了,還好不虛此行,這個馬上開始繁育。”衛安小心翼翼拿了一個紅薯起來道,“有了紅薯和玉米,我大武百姓再也不會餓肚子了。”
諸葛亮和郭嘉面面相覷,對衛安和司馬懿的言行頗不以為意。
不就是一種不知名的農作物嗎,值得這麼驚喜?
“孔明,奉孝,你二人都猜猜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衛安看出了二人的疑惑,便笑盈盈的道,“你二人肯定猜不到,這兩種作物的產量有多驚人!”
大武時代的農作物主要是黍、稷、麥等農作物。
黍,俗稱黃米,一種糧食作物,與稻類相似;稷,即穀子,古代對一種糧食作物的稱謂,俗稱糜子;麥,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區分。
此時的農作物大約畝產七八十斤的樣子,產量高的勉強能達到百斤。
“難道,能達到畝產百斤?”郭嘉看著衛安手中的紅薯和玉米,“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第一次見這種作物,估計是產量不高,若是產量高,沒有理由市面上見不到。”
“哈......”衛安聞聽郭嘉的話,不禁笑了出來,“奉孝,這次你可大錯特錯了。”
“難道,這作物真能畝產上百斤?”諸葛亮也懷疑的道,“這作物若是真能畝產上百斤,倒是可以在我們大武大力推廣一下。”
“豈止是上百斤啊。”衛安也不賣關子了,直接說道,“這個名為紅薯,產量高達八千斤,少說也有五千斤;這個名為玉米,產量略少,也可以達到畝產一千五百斤。”
“什麼!”郭嘉和諸葛亮異口同聲的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