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不是吸力,而是壓力。
物體不會像受到吸力那樣,被吸附捕捉之後,就難以移動。
質量越輕的物體,是越難脫離吸附之力的。
現實中恰恰相反,質量越重的物體,越難移動,越難脫離。
更勿論那被電擊所吸引的情況了,普通之人被電場吸引過去後,被電到完全不能自主。
這才是吸引力的真實體現。
所以現實也證明了,我們所感受到的力是源於天上的至上而下之力,而不是源於地心的至下而上之力。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向心力。
我們已經見識到了,各種星球大都是存在大氣層的。星球上大氣層中氣體密度的多與少,才是形成相應重力的根源。
不同的星球上,我們所感應到的重力不同,就與此有關係。
所以當一個物體的密度足夠小,達到比同位置氣體更小時,他就會因為受到高低壓力差產生的場強壓力排擠而被迫向上升高。
當然,若是現實中,此時這物體所受到的力也是一個向上升的合力。所以,我們就能觀察到,物體的上升路徑並不是筆直的。
再進一步來看,我們將氣體換成液體的話。
這就如同不同密度的液體,可以產生不同的浮力。反過來看,這同時也證明了,不同密度的液體,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壓力。
物體是有三態的。
汽態、液態、固態。
這是我們公認的常識。
透明的水常常在三態之間不斷迴圈轉換。
魚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但卻不能在陸地上空氣中存活。
這是魚沒有手腳,不能捕食的原因嗎?
我們都知道,當然不是那樣。
魚不能在岸上生存,主要是由於魚的呼吸系統與生理系統也難以一下就適應差異過大的壓強的緣故。
看他們在岸上大口呼吸的模樣,像不像人在高原缺氧時大口喘氣的情形呢?
深海魚很少跑到淺海區,因為壓強差可能會導致其死亡。
人從高壓的平地,跑到低壓的高地上,也可能因為不能適應而產生高原反應。
古之愚昧者,以為這是神之力的表現。
而當大道通明,研究明白,再有了定義,賦予名稱之後,這些神秘也就變成了坦途。
道理明晰之後,可以在處處通用。
帶電作業,人可以從低電壓區,安全地達到高電壓區。
飛機升降,透過不斷盤旋,可以減緩人產生強烈高原反應。
人們從一個星球到達另一個星球,為何不是直接降落,而需要先在太空中建立個緩衝區,透過一個過渡期來適應一段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