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錦書道德論
“第二篇的斷句可如下。”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
“在我看來,這第二篇的譯文大致是這樣的。”
“天下人們都知道美麗之所以是美麗的,是因為醜陋的存在。知道善良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為不善良(兇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相對而產生,難與易相比對而發現,長和短相比較才得出,高與低在一起而明顯(凸顯),壓抑與抬升的力道相和而體現,先與後是如影相(跟)隨的。這些都是恆古就有的道理。
正是基於這些個道理,當年聖人平日裡所做的事情也並非大有作為,行為也不加以誇張也能達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萬物昔日初始之時並沒有什麼對比,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可以襯托對比的,成就再大也不自居功。而一旦居功自喜,所以就不能去到(聖人們所到達的高度)。”
“這第二篇言論中所說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覺得是以美醜,善惡、無有、難易、長短、高下、抑升、先後等等對比,而證得失之大道。”
“無為而有為,無據而有之。非聖之聖是為聖,以聖之聖非為聖。”
講完之後,秦無敵依舊還是沒有再多說什麼,留下了秦深一個人在草堂內喃喃自語。
秦深盯著手中的新弄好筆記。註記了標點與解釋後,雜亂一堆的文字有了一定的秩序。秦深試著按照自己理解去再次解讀這篇文章。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麗之所以是美麗的,是因為有更可惡的存在而已。所以美之所以美,是由於醜的襯托而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為不善良,嗯,大概可理解為兇惡的存在之意。”
“人們認識到善,是由於拿某種不善來比較的緣故。”
“所以有和無相對而產生。呃,是相生相存,有和無相對而生存之,無中生有,有中存無,相互生存之。沒有了無,也不會再有之。”
“難與易透過相比對而,嗯,相輔相成,難與易是透過相互比對而形成的概念。”
“長和短相比較才得出,高與低在一起而明顯。嗯,長的和短的相比較而凸長現形,高與下的相比靠而盈長顯露。確實如此。”
“接下來,意思與聲調相互和應,…有意之聲,無章之音,…音樂和聲音,嗯…這句話師傅老爹不是這樣解的,不是美妙的音樂與煩人的噪聲做對比嗎?先跳過,按我自己的理解繼續看看吧。”
“先與後的相比而跟隨而現,這是恆定的道理。恆定的道理?既然之前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事情,又何來恆定呢?果然是譯成恆久之前就被人們所認知的道理,或許更為恰當些。”
“再接下來完全看不明白啊。找一下其他人的解讀看看。嗯,這有個,…當年,聖人以無來處理事情,聖人沒有作為也能將事情做好,不需要言語,以行為也能教化世人。聖人為萬物興起而不辭勞苦, 萬物因他得到了更好的生存,而聖人也不佔有。做為這麼多而不憑功,成就這一切而不據為己有。正因為聖人這種不據為己有的做法,所以沒有什麼失去。”
“嗯,這樣去翻譯的話,意境就不同了。怎麼會完全對不上?…唔,原來不是錦書版本。”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這版本與錦書版有了小小變化,竟然就是另一個意思了。道化萬千,各有不同啊。”
秦深嘆了口氣,最後又拿起師父傳給自己的範本再次研讀起來。
師父的版本更側重於道,而另一版本則偏向於德。說起來,我更喜歡師傅傳的道的這個版本。
歸納與總結完畢,秦深步出茅廬,來到外邊。秦無敵正坐在一旁觀看陳曉曉與瓊尼倆人論道。
陳曉曉與瓊尼對坐著,冷靜地剖析出自己的結論:“在我看來,如同構建幻世那般,這世界之初,必須是有對比的。”
“無世無界,一切皆空,何來對比?”瓊尼手中拿著本已翻開了兩頁的道德經書,徐徐辯駁。
“一切皆空,又何來世界?”
“有了對比,就有了世界。”
“如此說來,二即為世界乎?荒唐,二若為世界,那麼一是什麼?”
“在你的世界裡,一就是二,零方是一。有了二,也就有了幻界。”
陳曉曉發現自己還是敗給了瓊尼。是瓊尼的邏輯思維如此強大,還是人們的思維總是那麼地奇特,陳曉曉繼續努力分析著。
“不錯,不錯。有點意思。”
秦無敵在旁邊連連稱讚,又笑著轉過身對走過來的秦深說道:“來。秦深,你也來說上一說。”
世界起源的探究嗎,秦深覺得自己剛才所悟之道還需要整理一下,於是只得稍有羞赧地說道:“我還得再捋一下思緒。”
“嗯,好,不用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