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
把徒弟扶起來,李臻的墨也磨好了。
拿起了一根細毫,展開了宣紙,他直接說道:
“老師呢,給你寫幾個故事,並且,是按照話本的形式寫出來的,你需要把這故事背熟,回頭要考校的,知道麼?”
“故事?”
成玄英似乎有些迷惑,但還是用力點點頭:
“弟子知曉了。”
“嗯。”
李臻開始書寫。
成玄英以為先生會寫一些名人軼事,可抬眼看去,首先卻是一手好字……
“!”
他先是驚訝,接著一股不由自主的驚歎發了出來:
“老師的字……”
“好看吧?”
寫下了“關羽關雲長”五個瘦金之字後,李臻帶著幾分得意:
“想學麼?”
“嗯嗯!想!”
“好,以後慢慢教你……你歲數還小,手腕力度不夠,要學這個還有些難。不過有炁在,倒也足夠支撐。”
一邊說,他一邊繼續寫。
他今天要給弟子寫兩個故事,一個叫做《灞橋挑袍》,一個就是相聲、評書、大鼓等等曲藝行通用的鍛鍊唇齒的《八扇屏》。
《灞橋挑袍》是講述曹操送別關羽的一個離別小段,講述的是曹操厚待關羽,賜宴贈馬,關羽從汝南歸來,知道了劉備的去向,決意辭曹尋兄。曹操肯定捨不得啊,就有意迴避不見。關羽不得已,掛印封金,留柬告辭。帶著倆大嫂上路出許都。曹操知關羽去志不可奪,率眾將送行,至灞陵橋,見關羽橫刀立於橋上,贈以錦袍。關羽恐其有詐,以刀挑袍,揚長而去。
《八扇屏》也是如此,以“人”為概念,一共32位歷史人物。
上到東漢、下到民國,什麼大刀王五之類的都有。
主要是用來鍛鍊唇齒喉舌牙的伶俐,人人必學。
不過這裡面有些人不符合朝代,諸如“苦命人”王佐,那是宋朝人。再比如糊塗人張定邊,那是朱元璋時期的,肯定是不能加在這裡的。
所以李臻主要寫的都是隋唐之前的,諸如《莽撞人》張飛,《鳥人》公治長,《忠厚人》魯肅等等。
既然選擇教,那就帶他入門傳藝。
而這孩子頭腦思維聰慧,口齒伶俐,是個好苗子。
在李臻看來,修道也好,說書也罷,至少不會給這世道新增什麼負擔。並且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李臻或許道法不精,可畢竟這幾千年文化的底蘊在他的心胸之中。
他不敢說教會孩子多少東西,可至少,不會誤人子弟。
……
《灞橋挑袍》全篇一共千把個字,毛筆寫的又慢,進度並不快。
而寫完了《灞橋挑袍》後,他又挑挑揀揀的開始寫《八扇屏》。還沒寫完的時候,屋中的宣紙就已經不夠了。
主要是他並非是那種不加標點符號所有字連在一起的寫法,因為這時候還沒標點符號,所以他只能採取段落時的書寫,稍顯的《灞橋挑袍》有些浪費。
而最後,《八扇屏》也就寫了兩個故事。
一個就是後世爛大街的《莽撞人》,一個是《忠厚人》。
寫完,沒紙,天也黑了。
總共碼字不到三千的作者君停筆,揉了揉手腕,感嘆著果然更新少都是有原因的偏偏總有讀者不滿足簡直壞透了的委屈,看了一眼已經捧著書頁閱讀的徒弟,滿意的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