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先生最首先需要的特質是什麼?
誒,便是口齒清晰。
不含糊。
不拌蒜。
嘴裡什麼時候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是說書演武,還是旁白描摹。不管哪一樣,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開啟唇齒喉舌牙,讓自己的話能準確無誤的送到在場所有人的耳朵裡。
而做到這一點後,不管說書也好唱戲也罷,嗓音的條件如何,那就看先天后天這邊具體怎麼用了。
有的說書先生呢。。
擅長武評。
就比如單老師,聲音初聽嘶啞,可細聽是金戈鐵馬。
如雲遮月。
先有月,再出雲,雲虛月主,有一種美玉微瑕不抱憾的味道。
而有的先生呢,則擅長文評。
講究的是一個端坐中軍帳,千年一付笑談中。
李臻就是這樣型別的先生。
他的武評不算出彩,按照老先生的說法是中規中矩。合格,帶派兒,有骨,卻嫩。
說穿了,就是少了一股底蘊。
但他的文評技巧卻相當考究。
只要他開口,人就一定可以拿住。
腔調不疾不徐,穩如金鐘,和聲悅耳,不會有武評夾帶的那種非常明顯的齒音,同時情緒滿滿。
他很擅長在刻畫人物、描述劇情時,把自己的情緒帶給觀眾。
讓觀眾如臨其境,彷彿故事裡發生的事情時,自己就在一旁旁觀。
而此刻,河水兩岸的看客也好,巨舟之上的滿朝文武也罷。
當道士說出那“見我如見真武”的話語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種情緒。
說不上好。
說不上壞。
說不出來有多生氣。
亦說不出來他這話到底有何等的韻味。
可是,無形之中,一股……似乎刻在骨子裡的,對這方天地的敬畏之心升騰而出。
讓不知多少人下意識的坐直了身子,或者躬下了腰。
有存在……
降臨了。
此存在非存於現實之中,玄之又玄。
偏偏得見其名,其身,其影。
原本存身的三分酒意,三分不耐,三分躁動,以及諸多計較……甚至,在面對仙佛降臨時的各自之願,之求,之想,之不得……種種“我若得見真仙,必定求之”的物慾,此刻卻忽然開始退卻。
眾生心頭所願所想,此刻……
海晏河清。
恭迎身姿,端正坐態。
前塵過往紅塵俗世求之不得,於此刻……
消失的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