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說的不好。
這個不好不是說李臻不會,或者是說時候嘴裡拌蒜,不通順。
並不是。
而是……他少了一份代入感。
他的《隋唐》,是跟師父學的。
而師父的《隋唐》,是跟師爺學的。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幾乎沒什麼改動。
講來講去,無非就是秦瓊鐧打三洲六府,李元霸雙手撕人……外行或許覺得好聽,可對李臻而言,他就是在背課文。
前人一代一代完成的《隋唐演義》,幾乎把所有能拓展的方向和故事都給說完了。以至於現如今的後人們就算想多加點東西……內行的老先生們也不會認可。
至於觀眾裡的外行也會覺得不如電視劇來的好看。
所以,在自己挑生意後,李臻基本就不說《隋唐》了。
因為覺得沒意思。
自己嘴裡說的,和小時候趴收音機前聽的故事一模一樣。
幾百塊一張票,人家聽你來這復讀機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能把評書這個行當重新帶火的原因。
李臻不想當復讀機,所以他就要逼著自己搞出來新東西。
評書版的《天龍八部》也好,“遺作”《四大名捕》也罷。這些現代文學,對於新一代的觀眾和老一代的觀眾而言,都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他抓住了商機,也肯賣力氣,加上祖師爺賞飯,所以成功了。
就算是死,他也不遺憾。
因為他替評書門裡的師兄弟徒子徒孫們重新找到了一個新菜,讓大家能繼續吃這碗飯,而不是混吃等死。
但是。
如果說曾經的“隋唐”只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故事……那麼眼下的隋朝就是一場夢,李老道某一天大夢初醒後,那麼無關真實虛假,他覺得自己再說起《隋唐》時,一定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版本。而這個版本,一定會被世人所銘記。
銘記的,是那個名為“李臻”的道士或許不算波瀾壯闊,但至少問心無愧的人生。
而也正是因為他“見證”了李臻這個道士的所作所為,也見到了秦瓊、杜如晦、楊廣、宇文化及……甚至沒在《隋唐》裡出現過的李侍郎、玄素寧、飛馬城這些人……
這些人,就是一條被他走過的路。
當來到了路途終點,和觀眾說書時,同樣是在總結以天下蒼生中,一個打且末出來的小道士的視角,在千篇一律的三洲六府銅錘破天的劇情下,給大夥講一個很新鮮又很真實的故事。
因為經歷過。
因為見證過。
所以,坐在桌前的先生,說的生動,說的真實。無論書裡什麼內容。失憶、悔恨、喜悅、憤怒……種種情緒,作為說書先生,他都可以完完整整的帶給坐在現場乃至收音機或者耳機前的諸位們。
這,是名為李臻的道人走過的路。
無真有假,無多有少。
風風雨雨,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