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昌胡人少,又行事匆忙,只是焚燒了一部分糧草,大概佔四分之一。
第二天,祁山不再趕路,一邊命人趕製燕軍的軍旗,一邊命人尋找燕王楊楓,遞交降書,請楊楓派人前來受降。
剩餘的糧草,供大軍支撐半月還是沒有問題的。
只要半個月之內,楊楓派人接管這支軍隊,祁山也就徹底放鬆了。
祁山這邊兵變的訊息,楊楓暫時還不知道,但他也遇到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大吳國的使者找到了他。
這位大吳國的使者,是禮部的一位員外郎,名叫王世林。
王世林是從水路來的,在高句麗國的海州登岸,再經過陸路進入鐵勒境內,見到了楊楓。
這一路,兵荒馬亂的,好在他們是大吳國人,大吳國也算是一個強國,不管是倭國,還是鐵勒,都不會主動跟大吳國起衝突。
尤其是倭國。
大吳國的東面和南面,都是沿海,造船業發達,水軍的戰鬥力極強。
如果倭國真動了大吳國的使者團,大吳國派兵攻打倭國,肯定能讓倭國喝上一壺。
楊楓的兵馬,距離賀胡真城已經不遠了。
但因為祁山的兵馬一直在後面跟著,楊楓不敢對賀胡真城動手,只是派人時刻關注賀胡真城的情況。
“外臣王世林,參見燕王殿下。”
“貴使無須多禮,賜座,奉茶。”
“外臣多謝燕王殿下。”
等王世林就座,喝了茶之後,楊楓這才開口問道:“眼下,鐵勒和高句麗國戰事連連,但貴使仍然克服困難,來到此處,想必是定有要事吧。”
王世林拱手道:“燕王英明,確實是有一件要事,須得向燕王殿下當面稟告。”
大吳國使團在海州登陸之後,這才發現,北境的情況跟劉巨龍所瞭解的又發生了變化。
楚軍先敗,但楊楓的燕軍卻直攻鐵勒的本土,並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更可怕的是,鐵勒又發生了內亂,各地到處起義,直接陷入了滅國之厄中,朝不保夕。
而高句麗國呢,燕軍和倭國都參戰了,局勢依然還是膠著狀態,勝負未分。
在高句麗國中,高樹汐和高樹泓打得不可開交,燕軍和倭軍這兩個幫手則是打起來了,也是戰事膠著。
王世林敏感地發現,真正能左右鐵勒和高句麗國戰局的人,是燕王楊楓。
所以,找高樹泓商談吳貨北上的事,或者找賀胡真大汗商談,沒有太大意義,不如直接找上楊楓,絕對能一錘定音。
不得不說,王世林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
禮部是左僕射馮不破分管,而馮不破是個佞臣,貪得無厭,在他分管的吏戶禮三部,自然是誰送錢多,誰就當官大。
可是呢,光靠著一幫子送禮的,阿諛奉承的,工作怎麼開展?
所以,在這三部裡,也是有一些勤勉能幹的,王世林就是其中之一。
跟大楚國的官職系統一樣,禮部的老大是尚書,相當於正部級。
尚書的副職叫左右侍郎,相當於副部級。
再往下,就是郎中了,相當於正廳級。
員外郎是郎中的副職,自然就是正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