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
楊欽的心情也是很不爽,自然也是因為這首突然冒出來的打油詩。
以前,楊楓在雒陽城的名聲,那是臭到了極點。
在世家門閥的時代,名聲這個東西是相當重要的,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正因為楊楓的名聲臭,雒陽城中,不管是皇室,還是世家門閥,或者是豪門富商,甚至於最普通的百姓,幾乎沒有人能看得起他。
所以,有了這樣的臭名聲之後,縱然楊楓是楊欽的嫡長子,也是沒有資格成為皇太孫的。
因為在大楚國,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平時所說的立長不立幼。
當然,這種嫡長子繼承製並不是必須的,而是在很多種情況下,都不能違背。
嫡長子英明,沒問題。
嫡長子平庸,也沒問題。
但是,嫡長子是個混球,有昏君之資,這事就得商榷一下了。
就說楊楓之前的這種情況,既然楊楓不堪,那就可以將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拋到一邊,而啟用另外一個原則,叫做立賢不立長。
立賢不立長,聽起來是很有有道理的,也是萬世永固的做法。
可這種立賢不立長的做法,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足以能顛覆一個國家。
就說大楚國吧。
楊錚以前確實很荒唐,好色,懶政,不是一個好太子,以後自然也不會是一個好皇帝。
那麼,如果啟用立賢不立長的原則,楊錚就會被廢掉。
往下,就是晉王楊欽、秦王楊銘和冀王楊錯了。
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賢王,哪一個有賢名?
他們全都是賢王,全都有賢名。
這樣的話,三個人都想入主東宮,身後各有世家門閥支援,大楚國就會徹底亂起來。
好在楊顯英明,並沒有讓這個過程持續時間太長,便定下了新太子。
同樣,如果楊楓名聲如此之臭,皇太孫的可能性,或者是日後太子的可能性,就是楊柏和楊松之間角逐了。
所以,立賢不立長,輕易是不會用的,除非是嫡長子太不像話。
不然的話,硬生生傳位,就會有亡國之危。
也就是說,楊楓之前的名聲臭,對他而言,是硬傷。
所以,從接到聖旨之後,楊楓在雒陽城就一直高調行事,欠條變賀禮,然後是中秋節的詩琴書畫才藝、槍挑漢郡王府等等,就是想要將名聲逆轉過來。
只不過,楊楓聽說,雖然他一直在努力轉變自己的名聲,但在大楚國各州卻有一股股暗流,暗中中傷他的名聲。
這背後之人,有東宮的影子,也有世家門閥的影子。
因為楊楓在燕州對待世家門閥的手段,使得很多世家門閥都很痛恨,自然就不希望楊楓這樣的人日後能入主雒陽。
對此,楊楓自然也有辦法化解,那就是新推出的《燕州風雲錄》。
你們不是中傷本王嘛。
好啊,歡迎來搞。
但本王有《燕州風雲錄》,將本王到燕州之後發生的事情詳細記錄下來,足以能破除各種不利的謠言和中傷,足以能在大楚國樹立本王的高大光輝形象。
而這首詩的主人呢,顯然是一個很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