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鮑鴻乾笑道,“上次是從地煞後面開始數的,這次是從地煞頭上開始數的,不過總算是按照你說的,都是二流人物。”
“幹嘛,你有意見啊!”系統不屑道,“好了,你要重量級的,下面給你來!”
“前朝亂入第一名武將,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姬宮涅——統率52,武力50,智力45,政治60。”
姬宮湦出生於周宣王三十三年,是周宣王姬靜之子,母親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周宣王在位時期,將兒子姬宮湦立為太子。
周宣王四十六年,姬宮湦的父親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繼位後,立妃子申後為王后,申後所生之子姬宜臼王太子。
周幽王二年,發生多起嚴重的自然災害,西周都城鎬京發生地震,並引發涇、渭、洛三條河川發生震動。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發生崩塌。
後來,周幽王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
周幽王貪婪腐敗,不問政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虢石父為人奸佞乖巧,善於奉承,貪圖財利,但周幽王卻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強烈不滿。周幽王八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
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至於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事情自然不用多說了,總的來說,這個人實在是沒啥可取之處,四維屬性也是表明了這一點。
“前朝亂入第二名武將,大商第三十任君主帝辛子壽——統率90,武力100,智力85,政治56。”
所謂的帝辛子壽就是通常所說的商紂王。
帝辛,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紂”是周人給他的諡號。《呂氏春秋·功名》說:“注賤仁多累曰紂。”又,漢代蔡邕《獨斷》中說:“殘義損善曰紂”。總之,紂是一個惡名,是後人定的稱呼。上古之時,夏代稱“後”,商代稱“帝”,周代稱“王”。所以,“紂王”的稱呼絕對不是商代當時的稱呼,更不是帝辛的名字,只是後人通俗的叫法。
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紂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太祖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帝辛敢於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己為後。寵幸倍之,唯言是從。
但是進行這樣的改制改革,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剛剛提到的王莽乃至是商鞅或者楊廣之類一樣,面對老舊勢力的反擊,最終的結果終究是悲劇的。
帝乙在位九年而崩,次子辛即位。當此之時,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正統地位,嫡長繼承製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並與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後以後,生辛,故其為嫡出。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故而終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鋌而走險,通敵賣國,與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
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製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這些王族勳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雖不象微子一派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援十分有限。
還一群現在看來無足輕重,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來說,影響卻是比較巨大的團體,那就是是神棍。這便是帝辛罪狀中的“昏棄厥肆祀”、“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郊社不修、宗廟不享”,“慢慢鬼神”等等罪狀的由來。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王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佔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咸等時代超越王權的輝煌。
除此之外,自然是少不了其他各路的貴族團體,也可以直接稱之為世家貴族。
帝祖甲的禮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而且廢除了王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這群人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帝武丁做為商王朝武功赫赫的大帝,在欲用千古名相傅說時,仍不得采用“先帝託夢”的手法以掩飾其真正目的。而到帝辛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帝辛無人可用。
面對內部四分五裂的局面,帝辛充分表現了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對於國家內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簡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
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后,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對於外患,唯有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大搜於黎——即《左傳》所謂“紂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
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帝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
所以對於紂王的評價,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有所欠缺,畢竟這個時候剛柔並濟才是王道,尤其是那個局面沒有商鞅那種列國竟備的情況,慢慢來處理才是關鍵。就像苻堅不把內部打理好就貿然出兵一樣的問題。
“前朝亂入第三名武將,大夏第十七位君主夏桀——統率74,武力97,智力72,政治46。”
姒履癸,姓姒,名履癸,又名癸,一名為桀。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七任王。他的祖父是姒皋,父親是姒發。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窮奢極欲,暴虐嗜殺,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
夏朝當姒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桀帝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擋不住,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妺喜。桀十分寵愛妺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臺和玉床,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寵信。
後來,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
夏桀五十二年,桀帝得到訊息,帶兵趕到鳴條。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匆忙攜帶妺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後又被成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商湯把他諡號為‘桀’。長達500年的夏王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