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話題,貼吧裡是爭論不休……可以說支援張餘的多,反對張餘的少。[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花..糖..小..說..網
而反對的一方,倒是句句上綱上線,動不動就搬出道德的大旗,一言不合,你就是背祖忘宗,你就是漢奸賣國賊的直接扣帽子。
有敏感的網友,把話題帶到了張餘的微博裡,並留言,要求張餘給以正面回應。
張餘晚上微博的時候剛好就看到了,便去了春晚的貼吧當中,看完後留言,做出了自己的回應,帖子內容大致如下……
對於很多朋友就老腔這門傳統藝術,到底是應該改變?還是應該保持傳統的純潔性,產生了頗多的爭議。對於這一點,章魚我是這麼看的。
世界音樂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在章魚看來其實都是一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融合的歷史發展之路,是任何個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難道外國人發明了汽車,不讓華人來生產或者來乘坐,我們能同意嗎。當然不能同意!我們不但要自己生產汽車,而且要生產出自己喜歡的汽車,更符合中華文化氣息的汽車,讓我國的汽車,也成為世界汽車大家族當中的一員,而且是具有相當競爭力的一員。
其實用這個視角就能解釋這一切了!
世界上已經客觀事實存在的,更符合主流思想走向的藝術形式,是不可能因為某些門第之見,轉而消失掉的,因為這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需要。(.la 棉、花‘糖’小‘說’同時非主流的小眾藝術形式,因為市場定位的問題,是無法否定在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的主流藝術形式的。
就好像馬車伕的集體抗議,能阻止汽車推向市場嗎?
唱皮影戲的,能靠罷工阻止電影院開張嗎?
寄信的郵遞員變成了發貨的快遞員?中間又發生了什麼呢?
傳統音樂,作為非主流音樂,要想繼續在市場上生存下去,現在就面臨著或左或右的選擇了?
要麼,你就繼續閉關鎖國,從非主流藝術,變成珍稀藝術,甚至變成博物館的遺照藝術。要麼,你就要嘗試和主流藝術融合,保持自我特色的同時,形成新的,帶有民族特點的流行藝術。
在章魚看來,這才是非主流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
可能有很多朋友認為章魚的說法有問題。如果傳統藝術形式融合成新的藝術形式,還是傳統藝術嗎?那不是同等於徹底消失了嗎。
其實什麼是傳統?我們要反思這個問題。
現在的傳統藝術,以前也是透過市場自動整合形成的,並且保持到現在的。
我以京劇為例!在京劇出現之初,難道它的自我定位就是傳統藝術嗎?京劇的出現,也是經過了長久的發展與融合,逐漸走到現在的。
那麼請問,是現在的京劇傳統呢?還是最初的京劇傳統呢?傳統又是什麼呢?
京劇作為國粹,實話講,在章魚看來是很高大上的。可以說作為一個國人,章魚對這種藝術形式也報以尊敬,我也希望京劇能流傳下去,千代萬代。但如果某一天,國家要求我們把觀看這種“國粹”變成政治任務。要求每個國民,每年,起碼要看一次京劇,並且同時寫下感想,甚至把這個條件,作為衡量一個公民的道德準繩和道德標準。
請問,這時候你又要怎麼去看我們的“國粹”呢?
在章魚看來“傳統”與“國寶”不是一門藝術形式的免死金牌!如果一種藝術形式,只能透過每年春晚的時候“施捨”一個節目時間段,用來度日,來讓國民們知道我國還有活化石的藝術存在,難道這不是一門藝術形式的悲哀嗎!
所以一門藝術形式,想要生存下去。必須要摒棄門第之見,重新挖掘自身潛力,廣開門路,不斷創新,只有讓主流消費市場重新接納自己!而且不是陳舊的自己,是一個嶄新的,擁有自我價值的,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