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搖了搖頭說。
“不知道。”
“修行庵的神龕上原是開供奉釋迦摩尼大佛的,卻為啥擱了一把劍?”
楊堅回答說。
“因為當今聖上不待見佛,所以聖上的將軍家中也不便供奉佛祖,這個您曾和我講過的,為啥在神龕上改擱置了劍那羅延不知。”
“這把劍是你父親當年離開武川時留給咱的,他怕萬一遇到緊急情況讓我用它保護你。”
智先說著把劍放在了茶几上。
“據你父親說這是一把無比鋒利的寶劍,是他從一個諸侯國的君主哪繳來的,自咱遷入修行庵之後我就把它供奉在了神龕上,十多年了寶劍一直深藏在劍鞘中,咱從未抽出來過,因為鋒利的寶劍一旦出鞘那就意味著流血甚至是人頭落地,你讀史書,兵書不是常常遇到韜晦二字,那羅延你說說這韜字是什麼意思?”
楊堅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韜者劍之鞘也。”
智先接著又道。
“那麼韜晦又作何解釋?”
楊堅回道。
“韜晦就是要把鋒芒掩藏起來,就像把劍藏入劍鞘之中。”
智先點頭說。
“對,這兩個字從字面上解釋起來並不難,可是要真正的懂得,並用好他確實不容易,比如你們在大庭廣眾之下砸碗,想過隱忍想過韜晦沒有?再比如前年咱們去般若寺見到黃狗撲過來,你便不假思索當頭一棒朝那狗劈了過去,你當初是否想過那一棒子下去若是真的把大黃打死了後果將會如何?你還能如今日這樣於李順情同手足嗎?聽到不順耳的話,看見不順眼的事,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你連最起碼的涵養都沒了,還談什麼韜晦。”
兩個小傢伙都一聲不響的聽的十分專注。
尤其是小兩歲的李順。
更是聽的兩眼放光。
智先繼續說。
“還有,你想過沒有,不久之後你就將應招入伍,或者是踏入仕途了,在此亂世之中你一路騰過來常常會是暗礁險灘或是驚濤駭浪,一句話說的不得當,一步路走的不踏實都有可能召之殺身之禍甚至是株連九族,人在江湖如不能首先做到自保,還奢談什麼志向,那麼韜晦是什麼?韜晦就是要學會把心做成一個套子,再把天下之事都容納到套子裡去,韜晦還是人心所想,千萬不能寫在臉上,而應該緊緊的把它裹藏起來,韜晦要向我們出家人一樣,欲成正果必當一輩子的功課去認真的修煉它。”
楊堅說。
“師傅,那羅延明白了。”
李順也不甘落伍跟著楊堅說。
“師傅,李順也明白了。”
智先望著李順充滿稚氣的臉。
問。
“你明白啥了?”
“那放在神龕上的劍就好比掛在忠堂的韜晦二字,是用來提醒少主時刻銘記的。”
智先舒眉笑了。
接著她收斂笑容對李順說。
“咱估摸了一下,師傅和你的緣分不會長久,在這裡咱對你和對那羅延幾乎沒有區別,因為你們倆都是我的弟子,你和那羅延之間像一對親兄弟,你還要明白你倆的身份生來就是不一樣的,這個你要認命,所以將來不管在哪裡你的責任就是要保護好那羅延。”
李順由衷的道。
“師傅,李順從沒忘記自己的身份,下山前的哪個夜裡梵靜師傅就給李順講清楚了。”
西魏大統20年。
公元5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