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作為北方三州之一,卻並不推崇武學,而是更加提倡儒家治學。
這裡所說的儒家文學,乃是文道,是如何利用儒學來治國安邦。
正因如此,青州在北方三州之中,算是一個異類。
放眼整個大舜王朝,也是唯一一個不提倡儒家修行的州。
為何?因為青州數百年前,出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張穆白。
此人學問極高,高到什麼程度?高到大舜朝三大書院的院長,都曾親自登門拜訪,邀請他擔任學院教習夫子。
但是無一例外,都被他婉拒了。
大舜朝老皇帝也曾主動招攬,依舊被拒絕。
就是這樣一位讀書人,在青州有著極高的名望。
因為,他門下弟子無數,很多都成為了大舜朝文官中的中流砥柱。
而整個青州官場,幾乎全部都是此人的門生。
可想而知,張穆白在青州的名聲有多旺。
張穆白廣收門徒,主要教授事功學說,而非儒家修煉之道。
當然,三大書院之首的問天書院,也有類似的課程,但是與張穆白的廣收門徒、極度推崇相比,在事功學說之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有人說,張穆白是另一個層面的儒家聖人,只是偏離武道,傾向於文道。
對於這樣一個說法,有不少人持贊同意見。
當然也有人認為,將張穆白捧得如此之高,是有些過了,畢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不能與真正的儒家聖人相提並論。
正因為如此,張穆白在大舜王朝的聲譽,一直都有著很大的爭議。
但是在他的家鄉青州,卻並不存在這種爭議,有的只是無上的讚譽。
為何?因為青州的官員,在他的悉心教導之下,都成為了真正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
要知道,青州作為北方三州之一,數百年前也是荒涼清貧的景象。
可是自從張穆白橫空出世以後,這種局面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廣招農家修士,在青州大肆開拓良田,種植草木莊稼,大大改善了青州原本比較惡劣的環境。
開挖了一條人工大河“白水河”,從太白峰引水而下,幾乎貫穿了整個青州。解決了困擾了青州無數年的缺水問題。
開辦大量私塾,讓蒙童入學識字讀書,不再以一畝三分地為人生展望。
提高商人地位,讓更多人開始經商致富,改變自我命運。
一系列的措施,都將“事功”二字發揮到了極致。
有人曾說,這便是張穆白的儒學宗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青州百姓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衣食富足,家境殷實,讓青州成為了真正的塞上江南。
青州百姓,又怎能不歌頌這位儒家大能?
或許正是因為此人的巨大功德,天道為其賜下了一片七彩祥雲,其上建造了一座繁榮城池———雲上城。
雲上城位於青州的東部地帶,東臨白水河,南靠天明山,下方則是青州第一大湖:博遠湖。
雲上城與外界來往,主要依靠幾艘小型飛舟,來往於七彩祥雲與地面之間。
當然,生活在雲上城的人,多數都是張穆白的弟子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