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奉建立之時,儒家就已經沒有真正走聖賢之路的儒士了,大部分儒家之人所走的皆是官氣之道,便是王聖跟瀧師也是如此,若非是當年的百載首輔、次輔生涯,他們根本無法成就儒家亞聖境,而在官氣走到極致後,他們雖是潛心著書、立意,可那卻是跟最為正統的儒家之道不同,這個時候更多是儒家氣運!
以著書、立意增強自身的名望,一步步聚攏儒家氣運為己用!
這就是此時儒家之道!
也是王陽明此前所說,大奉的儒家失去精神理念的緣故!
大奉的儒家早已斷絕傳承!
也沒有真正走聖賢之道的儒士!
因而在王聖跟瀧師感受到王陽明氣息的瞬間,他們便知曉根本不存在跟王陽明共存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的根基在於儒家氣運,也在於天下儒士!
王陽明這尊古之聖賢,要做的卻是散儒家氣運給世人。
‘人人皆可為聖賢!’
瀧師此前還以為這是王陽明所立下的宏願,結果卻未曾想到這根本不是什麼宏願,而是王陽明真正發自內心想要走的道路!
王陽明要的又何止是變法,而是要真正的改變這個世界!
改變整個儒家的體系!
這點也正是瀧師此前的判斷,他內心亦是下定決心:必要壓制這位聖人!
莫看王陽明是十三境。
瀧師跟王聖只是十二境的亞聖,可儒家之爭從來不在境界高低。
而是在勢!
王聖跟瀧師的境界,雖是差王陽明一籌,但勢終究還是在他們這邊。
“參見陛下!”
“參見陛下!”
思緒流轉之間。
王聖、瀧師皆是躬身行禮。
若是未曾入閣,以他們的身份跟境界自是無需行禮。
可既是入閣,就必然要遵循大奉的法度。
更何況此時兩位聖人已是決心要徹底攜手抗衡王陽明。
那麼陛下的態度就更加重要。
只是沈楠接下來的態度讓兩人心情徹底落入低谷。
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