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道長跟張角離開後。
曹正淳跟韓生宣便抵達了景華殿,他們身側的兩名小太監又是抱著一疊奏疏。
沈楠見狀就是嗤笑:“還是那些奏疏?”
韓生宣低頭恭敬稟報:“並非是單純彈劾鎮北王的,亦是有不少人為鎮北王說話,認為鎮北王沈獄鎮守幽州數十載已是勞苦功高,幽州九鎮之事,非一人之罪,亦有激進之人言,鎮北王不止無罪,反而有功,陛下當為賞賜鎮北王。”
他說話之間就從奏疏之中挑選出三個奏疏捧著遞給沈楠。
沈楠接過看了幾眼,就笑了起來。
這三個上書的官員,很是和諧的分為三派,有儒將、世家、還有寒門的人。
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儒家內部的默契?
每一個黨派之間皆有想要上進之人。
而這三人就是這些想要上進的人推出來的試探棋子。
從這點就能看出來,儒家有時候是真好對付。
畢竟內部實在是太亂了,每一個黨派內部都有一個個小團體,小團體之中每一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心思跟利益訴求,皇帝需要做的只是篩選、選拔,而後利用這些臣子之間的利益衝突,坐視他們爭鬥,最終一錘定音而已。
此便為帝王之術!
可惜的是這種權術所能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如今日這般微妙的平衡。
無非就是張旭這個內閣首輔,換成一個比較聽話的內閣首輔而已。
對於朝堂、對於大奉,根本沒有太大的改變。
沈楠要的是真正將儒家的風氣、大奉的風氣徹底整頓,讓整個大奉從腐朽之中重新煥發新生,要做到這一點可就不是換一個首輔那麼簡單,而是要將儒家從裡到外的狠狠篩選收拾一次,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一條路。
不過他也是的確有這個資本選擇這條路:“全部留中不發。”
沈楠如今就是看著他們鬧,總歸這些人也不是真想彈劾鎮北王。
鎮北王沈獄也不會在乎這些跳樑小醜。
最後還是要看幽州九鎮將領的反應。
韓生宣輕手輕腳的收起奏疏:“諾。”
沈楠又說道:“張旭、楊柯等內閣大學士,可有奏疏送來?”
這些真正的大魚也是沈楠想要看的。
可惜的是。
司禮監並未收到任何一位內閣重臣的奏疏。
沈楠懶散的躺在龍椅上:“那就讓他們鬧吧,等鬧的差不多,讓李斯代表法家去一趟幽州九鎮巡察,順便打探一下幽州九鎮的具體情況。”
他此時也是有些慶幸,大奉皇帝有個優良傳統。
那就是不開朝會!
否則真要聽著這些人在朝會上吵鬧,沈楠或許會不耐煩的殺幾個人。
現在就簡單多了,讓他們隨意在奏疏上吵鬧。
沈楠也懶得費什麼心思:“按照時間推算,雨化田快到川州了吧?”
曹正淳恭聲說道:“今日正午川州那邊已傳來訊息,雨督主跟張二叔已是見過面了,如今正在跟張二叔調查川州鎮魔司的事情,東君跟月神亦是前往柳三妍那邊,想來最遲明日當是有一些情報傳回來....”
沈楠心裡默默盤算:“萬三千跟歸海一刀還沒走?”
“沒有。”
“內帑的銀兩調動還需要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