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部隊主要是膠東地區改裝的97改和當初丁偉留下來的一式中戰改,以及三式中戰改。
原本按照當初的計劃,還準備將威力最大的四二式坦克增援一部分過去。
只是這42式坦克辨識度太高了,長距離調動,很容易被日軍察覺,為了保險起見,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
除此之外,還有相當意外的一支增援部隊——來自盟軍的英美突擊叢集,也申請參戰,他們國內額外加強了幾個榴彈炮營和機動比較好的m36坦克殲擊車過來助陣。
英軍和美軍部隊分別擴編成一個加強團,分別給英軍斯普林隊長和美軍老託隊長升成少將,對外聲稱突擊叢集。
至於原因嘛!
實在是八路軍的紀錄片拍得太好了,在盟軍各國引起熱烈反響,不但鼓舞士氣,激勵更多人參軍和加入大生產運動,還給各國準備進行的戰場大反擊開了一個好頭。
不僅如此,意識到八路軍戰力強悍,戰術高明的援軍各國,此次派來部隊參戰,同樣也是想切實感受八路軍與日軍作戰的戰術之高明,加以學習交流。
好用來在自家戰場上更好的對付敵寇。
為此,英美等國還特別加大了對八路軍的援助,美軍甚至還把裝備76毫米坦克炮的謝爾曼加強型m4a3e2試驗型給派了兩個營來參戰。
英軍也派了兩個裝備76毫米反坦克炮的克倫威爾坦克營。
他們早就發現了這一規律,與其耗費裝備物資在自家部隊上對付日軍,還不如花費一些援助,讓八路軍牽制更多的日軍,這似乎效果更佳。
至於中央軍吧,別說是繼續加大援助了,不撤資就算好的。
這麼多年了,不知道多少援助都打水漂了。
就這麼一退再退,就指望著歐洲戰場早日結束,盟軍各國再掉過頭來幫助他國軍。
大勢所趨之下。
不想兩線作戰,為了暫時穩住日軍而與日方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的蘇軍也看不下去了。
再這麼下去,八路軍與英美三方若是徹底擊潰日寇,沒有參與其中的蘇方,恐怕是半點好處也劃分不到了。
於是就連蘇方也逐漸放棄跟鬼子的中立立場,開始加大對八路軍的援助,並特別派出蘇軍突擊隊,配合八路軍參與對日的作戰。
盟軍各國特別表示:
只要八路軍能夠頂住鬼子的報復,在膠東徹底開啟局面,打出穩固根據地,保住隨時可以用來作為跳板,針對日子本土進行打擊的前出機場。
各國後續甚至可以再進一步的加大援助力度。
……各路援軍一接到開拔命令,立即在保衛膠東的宣傳下運作起來,離得近的出動卡車增援,遠的直接空運,在鬼子集結前分批抵達,然後開始熟悉工事防區,劃分射界,補充作戰物資,休整以待鬼子上鉤。
重部直屬兩個美製重炮旅團,兩個蘇制重炮旅團,三個日製重炮旅團,以及山東軍區機動炮兵支隊,膠東海防重炮團(丁偉在青島搬回來的)全部開始秘密進駐海陽地區,準備給鬼子迎頭痛擊。
“把咱們的幾個105毫米43式加農炮組,155毫米43式加榴炮組,也全部空運過去,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本錢得下足了!”
此戰雖然不能親自參與,但孔捷是大手一揮,直接以重型火炮力挺膠東軍區,用孔捷的話說:
“自從抗戰爆發以來,小鬼子欺負咱們這麼多年了,無非就是憑藉點裝備優勢,這次也讓他們嘗一嘗鋼鐵洪流的味道,嘗一嘗在裝備上被徹底碾壓的絕望!”
註定了是備受矚目的驚世一戰!
終於在13日凌晨時分正式打響。
戰鬥一經爆發,很快便進入白熱化,時間更是飛速流逝,轉眼間便來到20日左右。
八路軍特別實驗區指揮部內。
膠東地區圍繞著海陽一帶打得火熱,未能參戰而大感遺憾的孔捷,李雲龍,丁偉三人在指揮部內圍繞著軍事模擬沙盤同樣忙得不亦樂乎。
戰鬥爆發之後,具體的情形如何三人未能得見。
但前線的戰報卻是一條接著一條傳出。
13日上午,膠東地區的戰報傳來:
“日軍先頭的兩路大軍分別從濟南和威海的方向,向海陽地區推進,並與膠東地區的阻擊部隊正式展開交鋒!”
分析此戰況的時候丁偉一針見血的指出:“從具體情況來看,鬼子先頭的這兩路大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兵強馬壯,可多少有點試探虛實的意思,根本沒有看到鬼子最為精銳的那什麼狗屁軍還有裝甲部隊。
看來岡村這個老鬼子也有提防,沒敢將機動主力貿然扎進來!”